嗯,也是歐洲淘汰的貨色……
然而,不跟歐陸相提並論,在東方這個世界,這三種火炮還是很有威懾力的,再加上一個紅夷大炮,就是當年明軍火炮技術的巔峰。
清軍能平推前明,靠的就是這種實用主義的學習態度。
不過,這些火炮一時半會還沒辦法部署到營地外圈,畢竟戰傀投放得太突然,清軍猝不及防,隻能在營地內圈建立臨時的炮壘防線。
火炮來不及支援,不代表步兵不行,在婆羅門戰象衝到清軍大營外圈淺坑壕溝之前,原本隻有上千人的清軍士兵,在源源不斷的其他各部人馬的彙聚下,已經膨脹到三千人。
層層疊疊,列出兩行大陣!
全都是前排鳥銃和斑鳩腳火銃,後排長矛和刀盾手的陣型組成。
那些刀盾手大部分都是弓箭手兼職的。
在古代,弓箭手很少有專職射箭的,遊戲裡那種弓箭手近戰能力羸弱的特性,隻是為了遊戲平衡所做出的削弱而已。
現實中的弓箭手,其實都是肉搏和射箭兩不誤。
當年清軍入關時,八旗勁旅個個都是馬上能騎射和夾槍衝鋒,下馬能步射和輪起關東大掃子砍人的勇猛之士。
一個八旗兵能身兼數職,應付各種各樣的戰鬥環境!
這就是冷兵器時代的特種兵!
在古代,也經常用身備三仗來形容精兵。
一仗相當於能熟練使用一種武器,身背三仗的兵,基本上就是騎馬能戰,步行能射能近戰的精銳。
身備四五仗的精兵,基本上就沒什麼弱點了……
換做普通人,彆說身備四五仗,光是拿上四五樣武器外加一身重甲,走路都是個問題!
好在,滿清八旗的巔峰也就是那麼一代人而已,這些堪比特種兵的八旗勁旅,說白了都是窮山惡水出身,再加上打了幾十年仗才曆練出來的,不是訓練場裡踏正步踏出來的。
所以,冷兵器時代的精銳練成的周期很長,形成條件苛刻,跟排隊槍斃時代,訓練幾個月就能踏正步上戰場玩麵對麵槍決對手的廉價線列步兵耗不起。
近代歐洲戰爭那麼頻繁,跟火槍手的訓練周期短和成本低廉有很大關係。
當暴兵變的容易,那些野心家們,自然就會迫不及待的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
婆羅門騎乘著自己的戰象,滿臉虔誠的雙手交叉放在自己胸前,目光平靜的注視著越來越近的活人營地。
婆羅門明明胯下沒有任何坐鞍,身形卻沒有任何顛簸的穩穩坐在奔馳的戰象脖頸部位,完全違背了經典物理學常識!
感謝大白道長打賞100幣。
感謝少年包青天打賞100幣。
感謝勿青鬆打賞100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