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認真聽著,末了他謙虛地對孔子道“夫子所言,確實有道理,禮儀之基礎,確實在於孝道。但吾認為,治理一地,首推法度。法不明,人不直,民不安。
張小三舉惡不避親,告發其父盜羊,此乃守法有信,貌似不遵孝道,實乃正直之舉。若一國上下皆正直之輩,何愁國家不治?”
孔子連連搖頭,對葉公道“葉公差矣。張小三雖正直之舉,然以直犯孝,實不可取。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應在其中。”
在孔子看來,孝是德治的基礎。張大三偷羊,固然有錯,但作為兒子,張小三完全可以通過另外的途徑去引導父親糾正自己的錯誤。
如張小三應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向父親張大三說明偷盜他人財物是可恥的,是非義的。然後,動員父親張大三將羊還給人家,或者賠償給人家,再向人家道歉。
隻要心夠誠,且人家沒有損失,相信一定會得到人家的諒解。
那又何必非得讓父親被問罪呢?
葉公聽著,不禁對孔子失望起來。法治的要義在於確定了一個準則,違反了這個準則就意味著非法,就要受到懲處。在亂象環生的這個時代,無疑這是治國理政最直接有效的辦法。
而孔子堅持認為,正是因為許多國家的國君或執政大夫,如葉公一樣,隻看到了法治立竿見影的效果,從而忽略了德治在長治久安中的作用。
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治理手段。
雖然,孔子與葉公彼此尊重,但因為治國理政理念的不同,使兩人互相都失望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告彆了葉公,悶悶不樂的孔子回到了葉邑驛館。當天晚上,驛館大樹下,仲由等人點起了篝火,整了點酒,意欲為老師解解悶。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見眾弟子如此有心,孔子心甚寬慰。他也從房間出來,與大家團團圍坐。
一開始,誰也沒說話,畢竟滿懷希望來到葉邑,結果孔子與葉公治政理念不一致,孔子意欲在葉邑輔助葉公一展才能的夢想被擊得粉碎。
仲由實在壓不住心中不快,率先發起了話題。
今晚的話題,就是如何治國理政的問題。
這也是今天孔子與葉公會麵時談話的話題。到底是應該以德治政,還是該以法治政?
孔子很欣慰,他再次亮出了觀點“為政以德!”
春秋走到了這個時候,通過嚴明律法來治國理政且取得豐碩成果的國家越來越多,如鄭國執政大夫子產在世時,直接推出了刑鼎。
具體就是將法律條文鑄於鼎上,置於鄭宮前。公布了律法,讓百姓知道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什麼是犯罪,使鄭國實現了中興跡象。
超級大國晉國,也在二十多年後采納了鄭國子產之策,將刑法公布於眾。
鄭國、晉國這樣的中原諸侯,通過刑鼎,將法律公布於眾,開創了中國成文法曆史。
在殘酷的春秋後期,許多諸侯國開始變革圖強。這種變革圖強,當時稱變法,其實就是法治的理念。
甚至孔子在魯國擔任大司寇時,也強調了法治的重要性。
依法治國,貌似是曆史發展的必然。
但這與孔子的儒家禮教思想相悖!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春秋魯國風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