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襲之鄉村建築師!
農村人有一種很樸素的觀念人多力量大。
在農村,如果一個家族人丁單薄就會受到欺負,為了不讓彆人欺負自己,不管是有錢的還是沒錢的,都會鉚足勁生孩子。
上個世紀,很多家庭少則個孩子,多則十幾個。
沒有計劃生育和娛樂條件的年代,似乎生孩子即是責任又是一種娛樂活動。
孩子多了就要養育,怎麼養是一個極重要的選擇。
有的父母選擇放養,有啥吃啥,個個都如此,養出一大家子糙漢,隻注重長氣力,而忽視教育的重要性。
而有的父母覺得讀書是唯一的出路,但家裡條件有限,就隻供一個,把一家人的希望都係於一身,希望他讀出來之後能報答全家。
有的孩子功成名就,卻累於原生家庭的負擔,負重前行,活得很累。
有的孩子鯉躍龍門,覺得終於到自己享福的日子,直接和原生家庭割裂,成了眾人眼中的白眼狼。
……
而衛煌的父母選擇的就是生一個,因為到衛煌出生的時候,讀書的重要性開始體現,計劃生育作為國策也在全國推廣。
衛煌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也是他相較於同村其他人很幸運的地方。
雖然起步很低,他至少讀完了大學,見到了更廣的世界,也留在了城裡工作。
等以後賺了錢,他就可以回報家庭、回報父母,讓他們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老有所養,勸有所教,這才是人類社會良性的循環。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際遇,對於人生的選擇也是不同的,正是這些不同的選擇才構成了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如果想法都想同,這個世界反而單調機械了。
衛煌記得以前在一本書上看過一個研究,說螞蟻在搬動食物的時候,麵對大的食物是眾多的螞蟻一起協作,可是朝各個方向使力的螞蟻都有,簡而言之就是有一部分螞蟻不僅是在做無用功,還是在拖後腿。
但最終這個食物還是會被搬入蟻穴。
給每種選擇一個空間,給每種言論一個開口的機會,在討論中分辯對錯,在實踐的檢驗中求證真理。
衛煌有時候想著這些問題也會陷入矛盾。
為什麼和有些人的交流是無意義的?
無數次的論證和思考後,他總算明白了一點對話的前提應該是同等的,彼此都應該是客觀而不是夾帶私心的。
兩個素質不一樣的人,素質低的就如同井底之蛙,無論井外的人如何給它說外麵的世界是多麼遼闊,它都看不到,眼界決定視界,而視界限製了它的想象,令其無法領會外麵的世界是多麼壯闊。
和這樣的人講的再多,無異於對牛彈琴。
而有的人雖然見識廣,心裡也清楚,卻因為屁股太歪,說話時就沒有客觀的立場。
所以與其浪費時間去辯論,還不如多做事,用行動來佐證,用行動分辨事實。
楊主任所講的這個觀點,抑或是對的,抑或有局限,都不是衛煌現階段的人生經驗能判斷對錯的。
即然不能評判,那就沒有討論的價值。
衛煌要做的事就是在有限的預算範圍裡,把這個項目做到儘善儘美。
楊主任又道“你也不要有太大的壓力,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就不做,我們的核心就是建烤房和育苗大棚,其他都是輔助內容,有沒有都沒有關係。”
“好,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