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盛行的學說有四家,道、魔、佛、儒。
這四家學說,對蒼天與眾生的理解,有所不同。
也正是由於這些不同,導致各派學說觀點不同,信仰不同,千百年各自爭鬥不休。
對於蒼天的解釋,在道家經典的《道德經》第五章中,有這麼一段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段話的意思,看者不同,理解也不同。
普遍的理解是,老天並不仁慈,隻把萬物當作沒有生命的祭祀貢品。
這是一種解釋,但有失偏頗,因為在這句話後麵還有一句。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前後兩句連接起來,就可以看出前麵的解釋並不準確。
道門中人,將這兩段話解釋為:蒼天是公平的,在它的眼中,不論是人類,動物,還是草木,都是一樣的。
這個解釋,也是人間流傳最廣的版本之一。
儒家講究天人合一,以天為尊,崇尚自然之道,推崇道德仁義,忠孝信悌,天地君親師。
儒家經典《中庸》中,對蒼天、聖人與眾生之間的關係,有這麼一番解釋。
“聖人行天之道,至善如水,契道德,其所思所行至誠於道,不會不道,更不會不仁。
若天地不仁,則天地更無道無德,天無道無德則萬物無生。
所以天地不會視萬物為芻狗,聖人不會視百姓為芻狗,隻會以百姓心為心,想契道,先有德,想有德先修行思至善至誠。”
佛門與魔門的教義,多是眾生平等,命由己定。
佛門《金剛經》中有載:“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相,若無相,若非有相非無相。
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魔門的教義中有這麼一段:“焚我殘軀,熊熊烈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出自金庸倚天屠龍記)
這就是道、魔、佛、儒四家的根本教義,也是對蒼天,對聖人,對眾生的不同理解。
其實可以看得出來,道家對蒼天的解釋,其實是最廣泛的,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便涵蓋了一切。
葉小川雖然出自道家玄門的蒼雲門,但從小就不太讚同道門對這兩句話的解釋。
對這兩段話,他有自己的理解。
那便是:在天地之間找不到仁了,是因為萬物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形如軀殼。聖人找不到仁,是因為百姓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