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孩很小的時候,他家就受到歧視,他還年幼不懂事兒的時候,就時常被村裡同齡人稱為“dz羔子“,嘲笑他、羞辱他,使他備感屈辱。
儘管兄弟姐妹很多,但他從小就在村裡有一種孤獨感,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遊離於人群以外,這使他從小養成了孤僻、內向、不愛說話的性格。
男孩雖然兄妹6人,家裡卻沒有一個上學識字的,也正是由於父母生了他們6個兒女,排行老四的男孩“從小就不受重視“。
在男孩的記憶中,從沒有人給他買過衣服,也沒有人給他買過愛吃的東西,更沒有任何人教他讀書識字。
一年暑假,男孩已經8歲,不知為什麼突然有了上學的衝動,向父親鬨著嚷著非要去上學,父親歎了一口氣說:“哎,你們兄弟姐妹6人全是睜眼瞎,也不是個辦法,小四子要上學就讓他去上吧。“
父親把他領到學校報了名,老師對他進行測試時,發現這個孩子腦瓜特彆聰明,於是,沒上過一天學的他直接上了小學二年級。男孩知道家裡供自己上學不容易,從上學開始就十分用功,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男孩的身體沒有同齡人發育得快,儘管他到8歲才開始上學,在同班同學裡,年齡算是比較大的了,但他的個子並不高,使他在內心深處產生了嚴重的自卑。
在學校裡,他怕彆人欺負他,輕易不敢和同學說話,一到學校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書,下課後除去上廁所也不出來玩。由於他一門心思用在學習上,他的學習成績一直是班上最優秀的。
放學回到家,幼年的男孩常常一個人愣愣地獨處,呆呆地對著一個地方看,對著一種東西看,一看就是老半天,看得時間長了,他好像看出一點門道來,他就模仿著把看到的東西畫下來,一開始畫得不像,畫著畫著就像了。
從他開始上學時起就喜歡畫畫,一回到家裡,他總是把自己關在屋裡畫畫、寫字,據村裡人講,“海兒從小特彆聰明,喜歡畫畫,畫啥像啥。“
讀書歸讀書,但家裡的農活還是得乾的,
為了給家裡多掙工分,減輕父母的生活負擔,男孩一到周末放學後,就下地割草或者給村裡放牛,。
在村民的眼裡,幼年的男孩懂事、勤快,老實得很,是個好孩子。
他每天默默地去上學,放了學又默默地回家。回到家裡,他不跟彆的小孩玩耍,一個人默默地玩,從不和彆人多說一句話,也從不惹是生非。
薑瀚文對卷宗的一句話印象很深,據當地派出所的一位民警說:“男孩小時候連殺個雞都不敢,我們也想不通他怎麼成了嗜血成性的殺人狂。“
這樣究竟是人的問題,還是環境的問題,薑瀚文一直沒法下定論。
在男孩的記憶中,有兩件事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很大的陰影。
第一件事大約發生在男孩上小學的時候。
那時,他的兩個哥哥一個姐姐已經結了婚,家裡隻剩下父母領著他和一個弟弟一個妹妹,一家5口住在3間破舊的房子裡,周圍是就地取土打的牆,上麵是用麥草苫的屋頂。
父母住在東間,他和弟弟妹妹住在西間。
一天下午,他放學回到家裡,隻見3間破舊的草房亂糟糟的,父親和弟弟妹妹都不在家,隻有母親獨自坐在院子裡抽泣。他預感到家裡發生了什麼不幸的事,便不聲不響地坐在母親身邊。
母親止住哭泣,抬頭看了看他,一把將他攬在懷裡,又大放悲聲地哭起來,邊哭邊抽咽著說:“娃兒,你爹他喝藥了!咱們娘兒幾個咋活啊?“
男孩勸娘不要哭,有話慢慢說。
娘擦了擦眼淚告訴他:當天下午,哥哥家的小孩在地裡玩時,偷掐了村裡的油菜花,被村裡的乾部抓住了。
哥哥說,那是小孩不懂事造成的,我沒有唆使他。
村裡乾部說哥哥不老實,要對他進行罰款。男孩的父親楊俊關也被叫去參加批評會陪罪,回到家裡一直唉聲歎氣,趁男孩的母親不在跟前,氣得喝下農藥要自殺,當母親發現時,父親的口中已經溢出白沫了。
母親趕緊叫來哥哥,一家人慌手慌腳拉著父親去醫院搶救,現在,父親是死是活還不得而知。
男孩本想去看看父親怎麼樣了,但他不知道哥哥們把他拉到了哪個醫院去搶救。
雖然父親大難不死,但男孩對這件事很想不通。
此時,他已經是一個14歲的中學生,不但是學校裡常年的優等生,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讀書改變命運,我能靠讀書改變命運。”
男孩心裡這樣想著。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