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重望!
眼看朝廷一片混亂,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料定北魏王朝即將分崩離析,徐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掙之地,與其等為魚肉,不如索性也反了。
同年正月十五,元法僧在彭城(今江蘇徐州)稱帝,也加入了叛魏的隊伍。
元法僧乃道武帝拓跋珪玄孫,江陽王拓跋鐘葵之子,乃北魏宗室,他也造反,令朝廷震怒。立即派北魏大軍前來鎮壓,麵對黑壓壓的朝廷大軍,元法僧也發生慌了,急忙向南梁蕭武帝求援。
此時的南朝經過血腥的宗室屠殺,蕭衍剛剛坐上皇位不久,也迫切需要一場戰爭來提升其政治威望,於是便答應了,可是派誰帶兵出戰呢?
陳慶之不斷上表,請求為國建功。蕭武帝不予理睬。陳慶之一直是他身邊的棋童,是個文弱書生,且身體孱弱,也就是能和他在棋局裡殺得酣暢淋漓,若要上戰場拉不開弓,騎不上馬,更彆提手捧長刀衝入敵陣了!
“子元,一片赤誠之心,朕心領了,但這是要上陣殺敵,可不比下棋有智慧謀略就行了!〞
可陳慶之不這麼想,他的心中一直有一腔報國熱情,指揮千軍萬馬上陣殺敵是他此生的夙願。
於是他不斷的上表請戰。
陳慶之本就頗得蕭武帝信任,如今見陳慶之如此熱血,也被感動,但又覺得他一個文弱書生出征實在不靠譜,恐被北魏朝廷所恥笑“堂堂梁國再無可用將領了嗎?!〞
況且陳慶之自小就跟在他身邊,萬一戰死沙場梁武帝也確實於心不忍,於是一再拒絕。
奈何陳慶之一再上表,蕭武帝拗不過,就隨便給了他個將軍頭銜,派陳慶之出兵救援彭城。蕭武帝當然不指望他能打出什麼軍功來,同時還派出好幾路大軍支援彭城,讓他圓個心願就得了。
可對於陳慶之可不一樣。這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他已經42歲了,再不建功立業就沒有機會了。於是散儘家財,結交天下豪傑,渴望一鳴驚人。
然而遺憾的是,等陳慶之率部下到達彭城時,戰爭已經結束了,他也隻是打掃了一下戰場而已。
蕭武帝因覺得彭城是兵家必爭之重地,交給降臣元法僧終究是不太放心。於是便派自己的二兒子豫章王蕭綜去接手彭城,又命陳慶之率二千重甲騎兵沿途護送。這本是一次很稀鬆平常的工作,但沒想到北魏並沒有放棄彭城,而是又派臨淮王元彧派兵來收複彭城,這無疑又給了陳慶之一次機會。
麵對二千對二萬的巨大軍隊數量懸殊,豫章王蕭綜選擇退回梁朝。但陳慶之仔細觀察彭城的地形後,決定留下堅守。
在臨淮王元彧看著空蕩蕩的彭城,知道蕭綜隻有二千人的隨從後,也根本沒把陳慶之當回事,誌在必得。哪知陳慶之確定豫章王蕭綜已安全撤離後,竟於深夜率二千重甲騎兵衝入了敵陣。毫無防備的北魏軍隊被殺的人仰馬翻。
臨淮王元彧到死也想不明白,隻有二千兵馬的文弱書生竟敢這麼玩兒!
陳慶之首戰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