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和弓的射程區彆在於弓是人力發射,人能把弓拉開多大,是人力決定的,射程取決於弓的好壞和人的力道大小。
弩是機械力發射,人隻負責瞄準,力量相對固定。
一般來說,弩的射程是弓的兩倍左右。
弩最初出現於春秋時期,傳說由楚琴氏發明。
楚琴氏在戰爭中感到弓箭的威力還不夠,便在弓上裝臂,創造了第一把弩。
公元前342年,齊國和魏國在馬陵交戰,齊國軍師孫臏在馬陵道兩側埋伏了一萬多名弩箭手,當魏軍經過時,萬弩齊發,大敗魏軍。
秦朝時期弩在軍事上的應用極為普遍,依照對秦始皇兵馬俑的考古發掘,不僅是步兵,當時的騎兵也將弩作為首要作戰兵器。
由於弩需要上弦,故在戰術上多以弓箭作其掩護武器。
漢朝時期,弩已趨成熟。
晁錯於公元前169年寫了一篇奏章上呈漢文帝,該奏章中涵蓋了他認為漢弩優於匈奴弓的主張。這也是文字上“弩”與“弓”明顯分家的開始。
傳說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發明了可以用拉杆快速上弦的連弩。
諸葛連弩,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製作的一種連弩,最先稱作元戎弩,被後世稱為“諸葛連弩”。
諸葛連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
漢末魏國大發明家馬鈞欲對其進行改進,使之成為一種五十矢連弩,威力更大,但是因為生產很複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有大量生產,後來失傳了。
楚國有用於單兵作戰的連駑,是諸葛連駑的一種改進和簡化,可以裝三支箭,分三次發射。
陳家溝從杜家繳獲的就是三發諸葛連駑,威力非凡。
三發諸葛連駑是楚軍的一種裝備,由於威力巨大,民間禁止私自使用。
杜家能擁有近百柄三發諸葛連駑,因為杜知縣是官,為了鎮壓農民起義,楚徽宗允許每個縣擁有一定數量的軍隊,也配備了三發諸葛連駑。
薛家、衛家、沈家隻是土財主,並不是大楚的官員,不允許私自收藏諸葛連駑,雖然通過某些渠道弄到一些,數量極為有限,三家一共也就七柄諸葛連駑。
三家選出的七百多人也隻是家丁、護院或佃農,倒是有幾個能打的護院,因為畏懼諸葛連駑的威力,心裡隻想著自保,縮在後麵。
三家雖然有六百多人,裝備卻是奇形怪狀的。
正常點的能配把刀,倒是似模似樣,這些都是經過訓練的家丁或護院。
有些人直接扛把鋤頭,有些人扛根扁擔,彆人還以為去耕田呢。
地主武裝就這樣了,楚朝的農民武裝就更差勁,不夠看了。
他們的衝鋒肯定也很滑稽,如果用在村民間的打群架,看誰更狠,拚的是那方人多,倒是似模似樣。
這一幫烏合之眾,對上裝備精良,有上百柄諸葛連駑的陳家溝自衛隊就有點不夠看了。
首先是組織紀律方麵就比鬆散,再加上恐怖和畏懼心理,行動速度非常緩慢。
在縣衙外十裡處集結的時候磨磨蹭蹭的,一直等了一個時辰才終於全員到齊。
出發的時候,決定誰衝在前麵做炮灰,又遲遲不能決定。
直到那些佩刀的家丁、護院發火了,砍翻了幾個扛鋤頭、扁擔的,在絕對的實力麵前,才決定了炮灰由扛鋤頭、扁擔的擔任。
陳家溝自衛隊滅掉數百杜家軍的事跡已經在太一城傳開了,大家從心底對陳家溝自衛隊有一種畏懼心理。
還沒見到敵人,就開始畏懼,就開始窩裡鬥了。
行進的速度也非常緩慢,因為,大家並不覺得是去建功立業的,反而覺得是去送死的。
走得越快,就死得越快,十裡的路程被硬生生地走出了百裡路程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