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朱棣之子!
,重生朱棣之子
次日。
散朝後。
文華殿。
“誰還有話要說?”
朱棣犀利的目光從穀王、代王、寧王三人臉上掃過,等了數息,見無人說話,便朗聲道“有一件事,朕必須要與你們講個明白,免得日後有人說朕薄情寡恩。”
“剛才在早朝上,朕說過了,此次援助西北的大軍,除官運軍糧輜重之外,另有三條輔助轉運軍糧的路線。每條路線,需要一名軍需官負責。”
“朕命你三人分彆擔任這三條路線的軍需官,乃是希望你們經過此次曆練之後,能肩負起出海建國,開疆拓土,固守國土的重任。故而,無論是誰,有錯必罰,有功必賞!”
禦桌之後,朱棣的話擲地有聲。
殿內眾人聽後,反應各有不同。
內閣七顧問多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而太子朱高煦則隱隱有些擔心三王的安危。
至於穀王朱橞、寧王朱權、代王朱桂三人,無不是聰明人。
他們明白,朱棣此舉,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震懾其他不安分的藩王。
如果在京的藩王不聽話,朱棣完全可以在改封之前,隨意拿捏對他們這些藩王。
第二層,給增兵哈密,進攻北元定下一個基調,讓那些打算渾水摸魚刷資曆聲望的人有所顧慮。
因為皇帝把大明親王都派出去轉運軍需了,其他人就不要想著打打順風仗,撈軍功了。
皇帝的意誌很明確,一鼓作氣,收複哈密,平複西北亂局!
第三層,順便看看朝中有哪些官員暗中勾結這三位不算安分的親王。
“當然,為了防止你們精力不濟,朕會給你們每人委派至少兩名佐官。”
朱棣換上了一張和藹可親的笑臉道“這些佐官都是朕的親衛出身,既可以輔佐你們轉運軍糧,又可以在危機時刻保護你們的安全。”
“臣等拜謝陛下。”
三王躬身作揖道。
“都下去罷。”
朱棣大手一揮道。
“臣等告退。”
三王躬身退下。
片刻後。
“陛下,欽天監監正曾九成求見。”
李興入殿稟告道。
“傳他進來。”
朱棣皺眉道。
他知道年過花甲的曾九成此來所為何事。
“老臣拜見陛下。”
曾九成入殿之後,作揖行禮道。
“平身。”
朱棣抬手道。
眼下已是深秋,在這樣涼爽的日子裡,他更願意帶著幾名內閣顧問或者太子朱高煦,前往天界寺登高望遠,與道衍大師商議一些要緊的事情。
而不是坐在這文華殿內,聽著年過花甲的欽天監監正曾九成向他闡述天人感應理論,以此來反對朝廷增兵哈密,進攻北元。
朱棣自從頒布永不加賦的召令之後,聲望大漲,隨著今年鄭和回航,證明開海之策是明智的壯舉,其聲望又漲,甚至有太學生言其乃是聖君降世。
可以說,如今四十二歲的朱棣,已成為一位非常有權勢的皇帝。
然而,即便如此,他早朝上下旨增兵哈密,進攻北元,依然遭到了少數朝臣的反對,其代表人物便是須發皆白的欽天監監正曾九成。
曾九成自知不能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反駁當今天子,但身為一名正直的臣子,他覺得有必要向朱棣建言,於是在退朝後,前往文華殿求見朱棣。
由於太子朱高煦、內閣七位顧問,以及兼任金陵常科書院博士職務的駙馬都尉梅殷也在殿內,曾九成便長話短說,希望朱棣能三思而行。
曾九成的理由很簡單,半個月前北方各府縣皆報告看見了日偏食的天象,根據天人感應理論,上天應該是希望天子不要妄動刀兵,意指增兵哈密,進攻北元。
“老臣請陛下三思。”
曾九成再次作揖道。
朱棣頗為不滿道“詔令既出,豈能因日食收回?此事前所未有!”
曾九成不敢作聲。
朝廷此次增兵西北,足有一萬多人,挑選的衛所兵及中高層將領有很多都是年輕的後起之秀,其中有不少擔任中層將領的多出自天子親衛。
按照洪武朝的慣例,天子為了施恩,多下詔收因戰事陣亡將士的後代入衛所世襲軍職,教授他們各項軍事技能,擇其優者編入天子親軍上十二衛之中。
這也是明朝初年,陣亡將士後代被選拔成為天子親衛乃是一種延續軍事傳統與家族榮譽的象征。
因此,在剛才的早朝上,反對增兵哈密,進攻北元的朝臣終究還是少數。
而天人感應的邏輯在目前簡直無懈可擊,毫無漏洞,因為沒有誰可以證明這套理論是錯的。
所以,曆朝曆代,當朝天子在遇到一些特殊天象,往往會通過象征性的下詔求賢,或者讓百官上書言明朝廷施政利弊等方式來輕易天象輿論。
朱高煦身為穿越者,對於曾九成迷信天象,並沒有覺得好笑,反而如臨大敵。
這個時代,像曾九成一樣迷信天象的人,在朝堂上並非少數,哪怕放眼天下,起碼一半以上的百姓都會對天象心存敬畏,相信其含有特殊的意義。
古人迷信天象不假,但也有追求真理的人,如一代儒宗梅殷便是。
此時,與朱棣同年而生的駙馬都尉梅殷抖擻精神,中氣十足的搶言道“啟稟陛下,臣以為,日月運行皆有其軌,如同花開花落,春去秋來,日月之食亦有其規律可尋。”
“敢問梅博士,如你所言,可能推測出下次日食當發生在何時?”
曾九成用請教的語氣誠懇的問道。
他如此做派,並非是虛偽,而是因為梅殷乃當代名儒,對天文曆法也有涉獵,之前與他曾有過學術上交流。
梅殷聞言,一時語塞,他雖然研究日月運行已有數年,對日月之食頗有了解,但並沒有能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更沒辦法一時通過心算來確定出下次的日食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