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朱棣之子!
朱高煦通過錦衣衛等情報機構了解到,如今大明有些省的弊病越來越嚴重,比如他提到的那六個省之中的北庭省。
該省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漢民人口大量增加的同時,原住民的人口也在增加,雙方之間的關係也日趨複雜,偶爾會有小範圍的摩擦與騷亂,例如原住民村與移民村的械鬥。
遼東省的情形與北庭省類似,主要也是移民與原住民之間的複雜關係所引發的矛盾。
朱高煦當然清楚改變民風民俗並非朝夕之功,因此以後朝廷派巡撫到地方可能要待上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
到時候,若不允許巡撫帶自家老小前往地方上居住,就會顯得不合人情。
若準許巡撫帶著家人前往地方赴任,那麼朝廷應當給巡撫配備相應待遇,如撥款修建府衙等。
如此一來,巡撫就必然會成為地方上的常駐官員,也是理論上的一省最高主官。
永樂年間的巡撫,被外派出去辦差的時候,每次負責的事務大多不一樣。
朱高煦心如明鏡,當將來巡撫成為地方官之後,如何把巡撫的職權正規化,融入到地方衙門體係之中,就成了他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巡撫手中擁有令三司忌憚的監察權。
每隔三年朝廷都會對官員進行考評,巡撫所負責的正是配合都察院,對地方三司官員進行評定。
此外,巡撫還有節製將帥的職權,可監督軍隊中的指揮官。
對朱高煦而言,巡撫就是他用來控製每個省的工具,亦是維護皇權統治的武器。
巡撫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大明皇帝維護一省的穩定,協同地方三司,保證地方衙門的正常運轉。
“按太祖定下的規矩,倘若地方上遇到要緊事,則由三司聯合召開會議共同裁定。”
朱高煦緩緩言道“然而,三司長官各有分管,議事時誰也無法繞過其他兩司自作主張。”
“儘管這種製度削弱了地方權勢,但弊端同樣顯而易見,因三司不相統屬,凡遇無法界定之事,必然相互推諉,難以辦成實事。”
“此外,有些事務需兩司乃至三司協同處理,僅僅轉交文書便要耗費大量時日,導致辦事時效十分低下,以至於不少地方事務就此被擱置下來,至今也未能解決。”
“正因如此,永樂年間父皇才會多次派出欽差大臣,以巡撫之職,協同地方三司處理事務。”
朱高煦說到這裡,殿內眾臣皆沉默以對。
永樂年間,巡撫身為欽差大臣,代表著朝廷,所以其權力比地方三司更大,地方官吏無不聽其調令。
再加上巡撫妻兒老小皆在京城,與絕大多數地方豪強並無瓜葛,處理事情時無需考慮其他因素,沒有顧慮,因而辦事效率極高。
就這樣,朱棣派出京官擔任巡撫,逐漸成為了一種慣例。
也就是說,朱高煦要把之前臨時性的巡撫變成常駐地方的官職,是有法理依據的。
而眾臣顧慮的點在於,他們擔心巡撫日後做大,天下再現唐代藩鎮之禍。
“陛下春秋鼎盛,欲有所作為,乃天下黎民之幸。老臣年事已高,即將致仕,本不願多言,可唐代藩鎮之亂,陛下不可不察啊!”
方孝孺站起身,彎腰拱手行禮道“老臣請陛下三思。”
他上個月連續遞交了三次致仕申請,最後一次朱高煦雖然批準了,但卻要求他再乾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