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文化遺產
佛像,該怎麼看?
在走進高大莊嚴的的佛殿時,小探君時常陷入一種迷茫……這是哪位?那尊又是誰?有時候畫更是轉一圈拜一圈,最後稀裡糊塗不知道都拜了哪些佛和菩薩。相信有這種困擾的不止小探君一個,今天咱們就一起梳理一下,這些常出現的佛和菩薩,都怎麼辨認吧!
山西應縣木塔釋迦牟尼佛
01
佛和菩薩,彆搞混了!
不一樣的修行層次
其實佛和菩薩以及羅漢的主要區彆就在於他們修行層次的高低,佛是最高的,下來才是菩薩和羅漢。
佛的全稱是“佛陀”,梵語是buddha,意思是覺悟真理,具備大智慧的人。佛陀著眼於輪回,認為現實不過是輪回當中的一個階段,人的使命應該是通過修行覺悟宇宙人生,脫離輪回。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第五窟主像大佛
不過光做到這一點還不算是佛,成佛的標準一共三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前麵說的都隻能算是自覺,就是自己覺悟,接下來還要覺他,就是要讓彆人也覺悟。最後覺行圓滿,就是要讓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自然符合真理,不需要刻意去自我約束。
是不是聽起來有點形而上,感覺成為佛陀的條件還真是蠻苛刻的。菩薩相比起佛來就不太一樣了。
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第九窟十一麵觀音菩薩
菩薩中有名的也很多,例如中國人比較熟悉的四大菩薩,也就是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地藏菩薩。菩薩的全稱是菩提薩埵,梵語是bodhisatta,菩提的意思是覺悟,薩埵的意思是有情眾生。
所以,菩提薩埵又被翻譯成覺有情。就是讓一切有形眾生覺悟,所以菩薩能做到自覺和覺他。但和佛相比,少一個覺行圓滿,菩薩的修為還不像佛那麼至純至淨,有時還需要主動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四川安嶽石窟毗盧洞水月觀音菩薩
菩薩裡麵又分很多階位,其中最高兩個階位分彆是等覺菩薩和妙覺菩薩。妙覺菩薩就是佛,所以佛其實就是最高等級的菩薩。等覺菩薩就是預備佛,是隻差一步就能成佛的大菩薩。我們熟悉的觀音、文殊、普賢和地藏就是等覺菩薩。
羅漢的全稱是阿羅漢,梵語是arhat,意思是斷絕煩惱,脫離輪回,應受供奉的修行者。
河北易縣八佛窪遼代三彩羅漢像賓夕法尼亞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成佛的三條標準,羅漢隻能做到自覺,不能覺他,也沒有覺行圓滿。但羅漢就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成就,因為小乘佛教覺得一個人能夠自己覺悟就夠了,大乘佛教卻認為,自己覺悟還不夠,還要普度眾生。
長得哪裡不一樣?
說完了他們本質上的區彆,就來說說他們在圖像上具體表現出來的差異吧。
自唐代以後,由於《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的傳入,出現了百姓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淨土宗。加之唐武宗滅佛事件的影響,使淨土宗的方便法門得到了廣泛傳播,影響最大。
跪侍菩薩(甘肅敦煌莫高窟328窟)福格藝術博物館藏
遼宋以後,禪宗和淨土宗基本上合為一體,成為影響最大的佛教流派。所以,無論是寺院、石窟還是信徒家中的造像,存世或出土最多的,除了佛像,主要是菩薩像,尤其是阿彌陀佛、觀音和大勢至菩薩像,其中又以觀音像為最。
佛教造像並非憑空想象和臆造,一切佛像都是有依據的。依據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一是印度早期宗教包括佛教的造像參照,二是佛教經文典籍的參照。
“何朝宗印”款觀音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國博“中國白——德化白瓷展”熱展中)
表現在圖像或造像上,最直觀的可能有這麼幾個細節。首先是頭部,菩薩一般都戴著寶冠,而除了藏傳佛教,佛頭上戴寶冠的比較少;再有就是肉髻,佛和菩薩的肉髻大小是不同的,佛的肉髻“已成”,應該是很大的,這也正是幾乎所有的佛像都將佛的頭頂肉髻做得很高大的原因。所謂肉髻就是指佛像頭頂的一個大包,這是修行圓滿和“無上正覺”的標誌。與此對應,菩薩的肉髻應該不大。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中沒有寶冠的佛像與有寶冠的菩薩像
接著就到了佛身,佛像穿著的衣物一般都比較簡潔大方,沒有過多的裝飾,而菩薩的衣飾就會比較華麗,像瓔珞啊臂釧啊這些裝飾都可能會有。
山西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佛像(右)與菩薩像衣飾對比
02
各種組合,繞暈了!
區彆了佛像和菩薩像之後,新的問題又來了。有些造像是三個一組,也有些造像是七個一組,每個組合的名字還都不一樣,真的是被搞暈了。
三佛橫三世與豎三世
三佛是十分常見的造像題材,形式多為三佛並坐,也有少量三佛並立,每每見於佛寺及單獨的摩崖造像龕窟。中原地區的三佛造像由古印度傳來,自傳入中國後,在造像組合和內涵上較古印度出現明顯差異,且造像規模也遠遠超過古印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北京大覺寺大雄寶殿三世佛
中國出現以三佛為組合的造像題材,大約是在南北朝時期,當時的三世佛造像由過去七佛中的一佛、釋迦和彌勒組成。到了唐代,由釋迦牟尼、彌勒佛與阿彌陀佛組成的三佛組合形式比較流行,稱作“縱三世佛”也叫“豎三世佛”。
三世(trayo—dhvanah)又作三際。一種含義是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即一個人現在生存的現世、出生以前的前世及命終以後的來世,出現於三世之中的佛成為三世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