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掙紮求活!
熱熱鬨鬨的拜師儀式結束了,謝家邀請來的那些親朋好友也陸陸續續的啟程回去了。作為後世在商場打滾了十幾年的準成功人士馬淳來說,這種交際活動自然心知肚明,大家各取所需而已,謝家得到了各大家族的支持,甚至如果太子對謝家的示好做出回應的話,那就可以攀上太子這條線,那麼謝家以後在吳國的地位就更加穩固了。
而對於馬淳,不管將來能在謝讚這裡學到多少東西,至少會稽名士謝讚弟子這個身份能讓他抱上謝家大腿,躋身東吳士林,得到士人們的承認,在這亂世當中暫時得到安全保證。至於以後如何,那也隻能走一步看一步,趁著在謝家求學這段時間好好的規劃一下以後的道路。
隻是他還不知道這東吳至尊孫權有那麼一瞬間對他產生了興趣,想要征召他入朝陪駕。不過即便知道了,他也不敢入朝。
一來他畢竟是個冒牌詩人,肚子裡存貨有限,陪駕時間一長難免出現疏漏,等到存貨出空失了聖眷,以曆史上老年孫權的脾性,自己難免性命不保;二來馬淳天然畏懼官場,前世小小鎮高官就能把他耍的團團轉,一旦入朝,朝堂上那些血裡火裡摸爬滾打出來的人尖子、老滑頭們分分鐘就可以把他吃個渣都不剩。
彆以為後世那些穿越文裡主角隻要憑著一些小聰明,虎軀一震就可以把那些曆史名人、高官武將鎮的一愣一愣納頭就拜,那隻是爽文小說,yy罷了。真要這麼想,那麼恭喜你,絕對活不過一集。
如今這個世道,自己能活的舒服一些,甚至能幫著周圍的人相對安全的活下去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苟著才是王道,在謝家學個幾年,等自己成年憑謝家的人脈和自己的才名求個小官,不入朝堂,再娶個妻子,慢慢開枝散葉經營成不大不小的家族。
畢竟吳國後期朝堂雖然比較混亂,政變也有些頻繁,但底下郡縣還是相對平穩。特彆是會稽郡,除了經常要進剿山越,其他也沒多少戰事。就算四十年後大晉朝統一天下,會稽郡也是和平投降,隻要馬家那時還有子弟在郡縣做官,家族存續是沒有問題的。在九品中正製的範疇裡,馬家混個五六品應當沒有多大難度。
至於南北朝時代更隻有北方戰亂頻繁,南方還是沒有多少危險,即便是有,自己也早已黃土一堆了。
馬淳自己想的很美,也很周全,大道理也不錯。可惜他來到這個亂世,這個小小蝴蝶翅膀扇了一下終會影響到周圍的一切。朝堂上大佬們每一個決策都有可能改變底下小民的命運,他想要守護的一切,大佬們輕輕一句話就可以輕易的破碎。
命運不是你想苟就能苟的起來,大勢之下無人能免。命運的抉擇隨時都有可能擺在你麵前,以他前世三流縣城小工廠主的見識,此時此刻還遠遠沒有意識到他眼前的想法是多麼幼稚可笑。
求學的日子開始了,馬淳每日清晨起床,和兩個夥伴書童周良、彭誌跑步習武鍛煉身體,然後等老師謝讚起床早食,問安後跟著他學習經義。
儒家經典博大精深,到東漢時已經分裂成五經十四家,對經義的解釋權都集中在中原豪門世家手裡,東吳偏僻,文化相對落後,謝家雖然是江東一流大家,但在經義一道還是不能跟中原士家相比。不過馬淳學習的目的並不純粹,他隻想在這個世界上好好活下去,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抱大腿,並不想在經義上與那些所謂的名士們過多的爭論,成為一個皓首窮經的老儒生。
當然老師謝讚教導他的時候還是很認真的學習,畢竟老師的評語對他以後的發展非常重要,所以他在學習的同時也會結合後世的一些觀念跟老師做一下探討,這也讓謝讚對這個學生更加欣喜和看重,覺得收了馬淳這個學生是他平生做的最得意的事情之一。
這天師生二人照例在書房學習經義,當謝讚教到《論語泰伯篇》中經典的句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時,謝讚照例按照通用的說法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上位者必須以仁者愛民之心治理國政,這樣才能使下民安居樂業。民智不可開,這樣上位者才能順利施政,由之可也。”
馬淳看到這個句子,不由得一怔,後世對這句話爭議很多,不同的曆史時期那些專家學者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論調,特彆是那個特殊的年代,成為了“批林批孔”最大的學術武器,全麵的推翻了孔子的曆史地位。當然在隨後的時期,很多曆史學家結合《論語》和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更符合孔子言論的解釋,他也對這傳統的解釋並不太認同,讚同他們的說法。一時間有些感慨,雖然沒有反駁,但神情卻有點不以為然。
謝讚見他如此表情,便問道“子厚莫非有不同見解,不妨說出來讓為師聽聽。”這謝讚也是極喜愛自己的學生,彆的先生授徒隻管讓弟子接受自己的學問,不許弟子有不同見解,他卻相反,一段時間下來覺得馬淳總有自己的看法,提出來的見解又很嚴謹符合實際,兩人漸漸的從教導變成了探討。他甚至覺得教導馬淳是一種學術的研討,自己的學問也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提升,他竟然有些享受這個過程的感覺。
馬淳見老師問他,在腦海中組織了一下語言,道“老師有沒有覺得這句話的解釋和聖人思想有所衝突?聖人曾言“有教無類”,又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又有弟子三千,賢人七二,其弟子中不限出身從而下民眾多,顏回、子路更是平民賤役身份。
若聖人隻想由之而不欲知之,他又怎會教導這些弟子呢?
故此,學生認為這句話其實可能是另一種解釋,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師以為如何?”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謝讚喃喃道,“子厚的解釋雖然有些標新立異,但緊扣了聖人“仁政”的思想,使《泰伯篇》更加通順無礙,善!大善!”
謝讚畢竟是學問大家,細思之下豁然開朗,頓時覺得馬淳的見解更加符合孔子的思想,讚道“《易》雲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這神而化之,當以教化解之,如此才能使民宜之。區區數月,子厚便能以高屋建瓴之態融彙聖人之言,如此已得聖人之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