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爹是土皇帝!
“您也知道我以前的風評。”馮智彧聳了聳肩。
取字這個事兒的確是這個時代的規矩,隻不過馮智彧有點兒不太一樣,他算是被耽擱了。
“小時候我總是四處亂跑,我父親那時候覺得我沒個正形所以心心念念的想給我說一門親事讓安定下來,不過結果您也看到了。”
“和趙郡李氏的聯姻失敗之後這事兒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現在我身在長安,我父親他遠在嶺南,上次來的時候還是為了我成親的事情,那會兒哪有空兒去管這些?”
“所以一來二去的這事兒就一直被放到了現在。”
“再怎麼說冠字也是一件大事兒,我不可能不通知我父親吧?”
馮智彧說的倒是有理有據的,不過這也是正常的。
冠字這事兒是很麻煩的,並不是就取個字就完事兒了。
冠禮是起源於周代的,是人生四禮中最先舉辦的那個。《禮記》“冠者禮之始也。”華夏文化是禮儀的文化,而冠禮就是禮儀的。
在這個時代冠字就相當於是成人禮了,字和名一樣往往是帶有特殊含義的,比如好的寓意或者期望,而取字這事兒最好是要找一個德高望重的大儒。
就現在來說,比如孔穎達,比如李綱。
而後,就是冠禮了,這才是最麻煩的地方,也是馮智彧把這事兒一拖再拖的原因。
冠禮,要在宗祠舉行。
即便是拋開宗祠的問題不談,在舉行冠禮的十天之前就要由長輩也就是馮盎去找人測吉凶。
除此之外在舉行冠禮的三天之前還要確定支持冠禮的大賓,而除了大賓還有一位負責輔助的“讚冠者”。
最後的最後,在舉行完冠禮之後馮智彧的父親馮盎還需要到焚香祭祀,告知祖先,然後宴請所有的賓客,並向大賓和讚冠者送上鹿皮鹿肉等謝禮。
麻煩的不要不要的。
而且麻煩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大部分不是要在宗祠這種特殊的地方舉行就是需要馮盎這個長輩的在場。
馮智彧顯然是不可能時不時地就離開長安的,讓馮盎來長安也不太現實,所以就一直被擱置了下來。
不過想一想,他其實也可以單純的取字而不舉行冠禮。
其實在唐初對這些禮儀還是比較淡薄的,因為經過了魏晉南北朝的那段時期之後漢族的禮儀傳承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響。
直至隋朝才開始重啟周禮,很多在兩晉時期被丟掉的漢家文化和禮儀又被人們重新拾了起來。
所以就唐初來說人們對這些禮儀很重視,但是卻又沒有那麼的重視。
如果放在秦漢甚至是周朝時不遵守禮儀怕是會被人指著腦門兒罵,但現在卻不會有這種情況。
“回頭去和陛下商量一下吧,你都已經二十了,按照周禮也到了該冠禮的最後時間了,而且你現在已經成親了,不冠禮取字不想那麼回事兒。”
程咬金也沒有多說什麼,畢竟馮智彧的情況他是了解的,所以隻是提了個建議而已。
因為他說的也沒錯,冠禮可以簡略,但字是不可能不取的。
“行吧,等回去再說吧,畢竟現在在這裡也弄不了。”馮智彧擺了擺手,一點兒都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