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除了天威三代巨型機外,沈秋生還給出了第四代的研發方向,也就是處理器共聯,以此提升極限性能。
根據柯東亮教授的預測,如果是以天威三代巨型機的處理器進行共聯,而且數量真像沈秋生講的那樣可以做到上千個的話,算力說不定真的能破萬億!
這個預期,使得所有人都十分振奮。
萬億算力啊!這可是全世界都沒有做到的事情!
在研發方向提前確定的情況下,天威巨型機的改進速度起碼加快了一年半的時間,如果在其它方向也能加快速度,他們就可以利用這將近兩年的時間差,從世界一流晉升為世界第一!
世界一流和世界第一看起來好像差不太多,實際上天差地彆。
尖端科技上,哪怕一點點小的差距,可能都是一輩子無法追上的距離。
所以沈秋生給的這一年半時間,對計算機研究所來說意義重大,也使得幾乎所有研究員都對他充滿感激,更感到佩服。
如今沈秋生掛名兩個項目組,分彆搞半導體和電動汽車研發,雖然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個,但既然是沈秋生主導的,一定有用。
何況半導體本身也屬於尖端科技之一,從巨型機轉而研發這個,也不算“忘本”。
至於電動汽車,他們確實不太懂搞這個做什麼,現在不是都開燃油車嗎。
沈秋生沒有和他們解釋太多,半導體的未來發展,是一項機密,整個計算機研究所裡,隻有柯東亮教授等寥寥幾人知曉內情。
畢竟這些研究員是不是能信得過,誰也不清楚,萬一有人走漏風聲呢?
就連項目組的成員都是保密的,並單獨設立了一個實驗室,保密級彆不說堪比原子彈,也差不太多了。
更讓研究員們欽佩的是,沈秋生找到柯東亮教授,建議提高所有科研人員的收入水平。
目前的科研人員工資大概一千塊左右,比普通人想象中的低太多了,這也使得很多科研人員在受到境外人員誘惑後,會忍不住內心的衝動。
沈秋生認為,現在的科研人員工資最少應該提升十倍以上才算及格,如果實驗室的項目產生盈利,則應該根據盈利多寡設定獎勵績效。
說簡單點,實驗室的項目越能賺錢,工資就越多。
這種工資製度,和國外是相同的,但在國內卻沒有普及。
一來依然有很多老人覺得,不能向資本主義學習,那是不對的。
二來有人覺得工資就是工資,如果再加上額外的所謂績效,就等於發雙份了,不合規矩。
總而言之,這都是舊時代思想與新時代思想的碰撞。
沈秋生的提議暫時沒能獲得通過,但柯東亮教授卻很讚同他的想法。
提高科研人員的收入水平,也就是所謂的高薪養廉政策,挺好的。
就算提議沒通過,他也借了一個恰當時機把這件事向所有人公告,起碼讓人知道沈秋生為他們這些素不相識的科研人員做過什麼。
如此諸多原因,讓計算機研究所的研究員們,對沈秋生印象極好。
就連其他實驗室的人聽說其中幾件事後,也對那個未曾謀麵過的沈先生十分好奇。
如今沈秋生之所以能抽身來浦江,是因為他給了兩個項目組各自不同的方向。
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