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傳!
二月二十開始,陳知昱開始了乏味的生活,每天就是早期訓練,讀書,背題。
由於陳知昱給了仁宗食神廚粉,而且有著王吉將一些吃食買進宮裡,他就沒來打擾陳知昱了,中間倒是送來了契約和銀兩,而陳知昱隻是將契約收了起來就沒管了。
日子一天一天過,不知不覺一個多月過去了,時間很快就到了三月二十五,明天他就得去考試了。製科考試分兩場,第一場是秘閣六論,過了才有第二場,秘閣考試以六論四通為合格,合格之後會被劃分為五等。不設一等、二等,第三等為上,第四等以上才有資格參加禦試。
製科考試是可以多人一起考的,這次由於龐籍舉薦的急,仁宗皇帝也急,所以陳知昱是一人考試。
第二天一早陳知昱就來到了考試的地方,秘閣考試是製科考試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次,說是大宋所有考試類彆裡麵最難的也不為過。
如何難法?這麼說吧,整個宋朝設立以來,就一個人過了三等,吳育,其他過四等的也沒幾人,而吳育之後還有個蘇軾,這裡先不說,因為他還沒考。畢竟今天的主人公是陳知昱。
閣試難主要體現在一、考試範圍寬泛,怎麼個寬泛法?秘閣六論出題範圍題目於九經、十七史、七書、《國語》、《荀子》、《揚子》、《管子》、《文仲子》正文及注疏內出。七書是指北宋朝廷作為官書頒行的兵法叢書,包括《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
論題出題還有明數、暗數之分。上下文關乎典章製度、用典的稱為‘暗數’可以理解為暗題,而不涉典製,也不用事,便是‘明數’也就是明題。近四十本書和這些書的注解都是出題範圍,在其中隨意選取出題,對應試者知識麵要求很高。
所以陳知昱十四歲,還好他前身讀的書夠多,加上他穿越來了後,兩世的記憶都異常的清晰,不然他還真不敢來鬨笑話。
這段時間以來,他就是在惡補考試範圍內容,古代人讀書和後世的人讀書不一樣,他們講究讀透,而陳知昱不一樣,他不認為這些書有什麼用,所以他用的就是背,我先不管理不理解,背下來就是了,這一招就是後世應試教育大法,先背下來再說,還好陳知昱沒讀過的書並不多,需要背的也就幾本。
難點二,答卷內容要求嚴格。六道論題,需在六論中寫出論題,要求必須引用論題上下文,這樣才能稱為‘通’。知道出處不能引用上下文的被稱為‘粗’。六論每篇必須在三千字以上,而且必須在一天一夜時間內完成。古文三千字若是翻譯成白話文得多少,六篇將近二萬字。
要知道,一天兩萬字,換成是鴿子,哪怕水白話文字數也水不出來啊。
難點三,評卷嚴格閣六論對參加考試者知識麵、知識掌握程度、寫作能力、思維速度進行了全麵考察。但凡其中一點不達標就很難進入等次劃分這一階段,直接就會被判不合格。原為四等即可進入禦試,仁宗皇祐年間改為四等上才能進入禦試。。這就要求應試者不僅知識麵廣,而且要對這些知識點爛熟於心,能夠靈活運用,最後還得能寫一手好文章。隻有同時具備這三點才可能入四等,入了四等還有上中下之分。
長安的陳家後來陳堯谘走後留下了曆朝曆代的優秀文章不少,加之陳知昱後世的時候拜讀了不少文章,這才有信心來一試,不然都可以直接抬走了。
明清時科試經義演變成考八股文,從外在的文體形式到內在的思想都嚴重僵化,但在宋代,人們崇尚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考生可以自由解經、傳注、質疑古說、闡發新見,也就是借他題目說自家道理。
陳知昱看著第一道論題,‘刑疑付輕,賞疑從眾,忠厚之至。’換成現在的說法,這題目就是“論疑罪從輕”。
而關於這個論題,陳知昱很簡單的下了筆題目《刑賞忠厚之至論》典出《尚書》孔安國注文之所以這一篇陳知昱想都不想就下了筆是有原因的,嘉佑二年的省試就是這道題,陳知昱這段時間就是回憶後世北宋年間的一些考題,並將其都答了出來,而作為前年最牛的一次考題陳知昱自然不會不做一遍,而且這一篇陳知昱都不用自己做,現炒蘇軾的那一篇就可以了。至於對不對得住蘇東坡,等以後彌補他就是了。
第二篇,‘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這題也比較好答,陳知昱思索一會就下筆題目《富民富國論》出自《論語·顏淵十二篇》
這一篇的原文是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麼辦?”有若回答說“為什麼不實行徹法,隻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麼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麼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麼又會夠呢?”
這句話主張的是儒家學派的經濟思想,也就是“富民”思想,削減田稅的稅率,使百姓減輕經濟負擔。隻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可能貧窮。反之,如果對百姓征收過甚,這種短期行為必將使民不聊生,國家經濟也就隨之衰退了。
陳知昱以富民富國論答確是對題的。
緊接著第三篇是出自《春秋公羊傳》何休注,陳知昱又借鑒了蘇大神的一篇文章《王者不治夷狄論》。
第四篇是史書注疏,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陳知昱又答了一篇。
第五篇題目出自《漢書·禮樂誌》陳知昱又以一篇《養禮成德論》答之。
待到陳知昱答完第五篇,天色已經暗了下來了,此時他也是寫到手快抽筋了。
看了一眼天色,陳知昱覺得自己的快點了,不然就要在這裡過夜了。
翻開第六題,陳知昱蒙了,居然是詩賦各一篇。按照正常來說秘閣考試是不會出現詩賦的,怎麼到自己這裡居然出現了?
陳知昱實在是想不明白,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有可能是因為自己的進士出身是禦賜的,所以才出這一題吧?
這個還真讓陳知昱猜對了,正因為陳知昱是名臣之後,有著書香門第的招牌,所以政事堂的幾位大佬商量了一下,還是決定讓他作詩賦各一篇以考究他的才學,畢竟這會還是詩賦與策論並重的仁宗時期。
陳知昱看了一眼詩題,詩題是《詠物言誌》,這個還比較簡單。看到了賦題是《通其變而使民不倦》陳知昱有點哭笑不得,哭的是自己哪裡會作賦,笑的是這個題目陳知昱還真背過幾篇,林希,程顥,蘇軾的賦他前世都看過。
陳知昱決定還是先將賦借鑒出來,思索了一番陳知昱決定借鑒程顥大佬的賦並將其改名為《秘閣試佚道使民賦》,想通了之後,陳知昱就開始下筆了人情莫不樂利,聖政為能使民;以佚道而敦敕,俾當時之服循。是皆俾民有樂佚之道焉,雖勞何怨。
答完賦題,陳知昱終於隨意起來了,思索著選什麼東西詠物言誌,畢竟這就很容易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抄,後世背了那麼多詩,看了那麼多詩集可不是白背白看的。
最後陳知昱選定了以竹為題,唐宋多以梅花詠誌,用竹能突出新穎,所以一首《竹石》出現了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雖然心中覺得對不起板橋先生,但是陳知昱還是厚臉皮的借用了。
六題中,陳知昱三題是自己做的,另外三題是抄的,所以做得完成的很快,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了,陳知昱又檢查了一遍才通知監考的考官說自己完成考試了。
而考官勸他再看看,畢竟大佬們都關注著這場考試呢,不過被陳知昱拒絕了。
本來按照宋朝的科舉製度試卷是要彌封、謄錄的,但是由於考試的就陳知昱一人,考題又是有皇帝和政事堂的大臣當天朝會後臨時出的,規避了作弊的可能性。
主考官王拱辰本來已經都回了家,畢竟正常來說,都是要考到第二天的。結果聽到值守的人來報說陳知昱已經交卷了,身為主考官的他隻能又回到了考場配合監考官將試卷鎖了起來,雖然製科是大事,但是整個考官團隊不可能為了他陳知昱一個人回來辦事,所以隻能將試卷鎖了起來,等待第二天再和一眾負責人審卷。
“小郎君,不是說要考一天一夜嗎?這才八個時辰不到你就回來了?”交卷後,陳知昱就離開考場回到了京城的家,一進門羅晉就問道。
“答得比較快,答完就就回來了。”
“那我去準備飯菜。”羅晉對於科考可沒什麼研究,不知道他家小郎君創造了答題最快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