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呂宋,駐紮有大軍六千,戰爭同疾病,奪走了600多條性命。
府衙前廣場,豎立著一座天然巨石,巨石的一麵被打磨的平如鏡麵,密密麻麻刻著陣亡者的名字。
朱常瀛到來的第二日,便舉行了隆重祭禮,艦炮轟鳴中,朱常瀛提筆寫了幾個大字。
英魂碑。
他們的死亡,有沒有意義,或許百年以後的人才有資格去評價。但朱常瀛覺著,這些人的靈魂在注視著自己,仿佛就在自己身邊徘徊著。
陣亡者的家眷,超過一半在呂宋定居下來。
對於他們,撫恤早已經下發,土地也不是問題,每戶2百畝,但朱常瀛覺著不夠,又加賞百畝!
至於其他陣亡者,則給予50兩銀子的追賜。這是常規之外的恩賞,朱常瀛自掏腰包。
死了的有賞,而活著的,軍功最為卓越的一批人也被給予各種賞賜。
但還不夠!
6千大軍,有8百幾人被授予銅輝勳章,1百幾人被授予銀輝勳章,7人被授予金輝勳章。
榮譽歸於勇者。
灜州軍雖然是募兵製招募來的,工資很高,但這並不代表就是一支隻知道賞銀而無任何歸屬感的雇傭軍。
他們都是戰士,為了族群繁衍生息付出青春付出生命,對灜州有強烈的歸屬感,自豪感,對得起他們的王。
朱常瀛的來臨,帶來三千生力軍,同時,有千二百人服役超過四年,選擇退役。
這是灜州特色,隻要年滿四年,可以自願退役。
實在是獲得土地之後,當兵所獲得的軍餉對他們來說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人均2百畝土地,一半種稻一半除了桑茶之外可以自由經營,而呂宋又有充足的奴隸,隻要不是太過蠢笨,就都可以過上地主老爺的小日子。
再者,這些退役戰士很有一部分人會被選拔進入各縣治安隊,縣衙有司,完成角色轉換,到了地方也並非無事可做。
通過種種手段,這些退役士兵將會成為瀛洲的統治基石,而且是半軍事化的基石。
因為退役時,朱常瀛不會收回鎧甲,伴隨他們征戰的火銃也會留給他們,有產有業,拿起武器扞衛自己的利益,這是他們的天然本能。
在美岸第八日,朱常瀛完成北呂宋陸軍整合。
五縣同瀛州例,各編製一營500人,逐步向內陸推進。
除守備軍以外,新老士兵整合,有陸軍5千,設10營,3營並坐一團。
手握這麼多力量,不搞事就對不起殖民強國之名了。
今年7月,南洋艦隊幫助文萊國國王平息一場內亂,因而獲贈婆羅洲東北角一塊土地,該地名沙巴,小城亞庇就在其中。
麵積有多大呢,比瀛州島還要大些。
雖然如此,但這個贈予其實屁的意義也沒有,沙巴本就由反叛勢力掌控,在文萊國王看來,就如同甩掉了一個沉重的包袱。
這個包袱,朱常瀛很愉快的接下來,但因為人手短缺,也隻在幾處關鍵地點設立據點而已。
如今,動手的時機到了。
新編成立的三個陸軍團,兩個團將被部署沙巴,一個團留守北呂宋。
北呂宋駐地前移,在林加延灣沿岸一個新設的小城駐紮。
此城名達古,南下三十裡就是瀛州同馬尼拉默認的邊界線。
但其實協議也是極其模糊的,且因為沒有簽字,是否有效力就很難說。而且雙方對呂宋島內陸認識模糊,熱帶雨林阻擋住了所謂文明人的入侵。
一句話,究竟能圈多大的地盤,還是要看自己的本事。
打開內陸通路說難也難,說簡單也很簡單。
當皮毛商人跟隨軍隊進入駐地,拿著稻米、鐵箭頭同內陸土著交易各種皮料時,這一切也就變得簡單起來。
在南洋,無論土著還是外來者,對動物皮毛基本沒有需求,但越過北回歸線向北,對皮毛的需求則是永無止境的。尤其在瀛州開發出鱷魚皮、蛇皮等等的用途之後,南洋的皮料交易量幾乎在直線式上升。
而對待土著部落的總體方針,拉攏幾家,打壓幾家,如此下來,貨物、土地、奴隸什麼也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