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團隊力量
聽完徐達的分析,陳景恪暗暗點頭。
能做到軍方第一人的,果然不是那種隻會打仗不懂政治的人。
朱元璋看了看眾人,說道:“天德的分析很透徹也很全麵,諸位可還有什麼要補充的?”
眾人都搖搖頭,讓他們補充意見,那不是強人所難嗎。
術業有專攻,讓他們討論打仗問題,他們一個比一個有想法。
“如此,就可以始終保證,大明有足夠的軍隊,又不影響戰鬥力。”
如果您發現內容有誤,請您用瀏覽器來訪問!
“我們借著方才魏國公的總結往下說……”
“讓他們加入預備役,由地方預備役係統管理,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
這種人是無法長期執掌國家的。
陳景恪並沒有發現眾人目光的不同,見朱元璋將球踢給自己,毫不猶豫的就接住了:
朱雄英察覺到了他的心情,安慰道:
“皇爺爺不用著急,國之大事需要仔細思考,大家不可能這麼快就有主意的。”
之前他們隻聽說過,國家大政方針皆出自陳景恪之手。
“就彆賣關子了,直接說吧。”
眾人皆深以為然,地痞囚犯當兵,那肯定是練不出好兵的,還會敗壞軍隊的聲譽。
陳景恪看著你一言我一語的眾人,心中不禁想到,這些人果然是有想法的。
他希望這群老兄弟能給他出主意,大家一起來完善製度。
陳景恪也想不出比這更合適的方法,也就沒有多說什麼。
數一數之前大一統王朝的創業團隊,核心班底基本都是世代公卿的權貴構成。
劉秀的團隊就更不用提了,就是豪族世家組成的。
朱元璋呢?
“至於退役製,其實也並不麻煩,我們隻要了解哪些人需要退役就可以了。”
晉朝司馬氏、隋唐楊李、宋朝趙家,都是世家大族出身。
馮勝見他也支持,且給予了如此高的評價,心中的擔憂儘去。
朱元璋心下很是失望,將目光看向徐達和朱標,期望他們能給出一些建議。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能體會到朱元璋的無奈。
朱元璋希望的是,這一次大家群策群力,儘可能改的完善一點,至少五十年不用大動。
到了這個時候,他隻能靠自己。
如果以前沒有退役加入預備役製度,又有多少人能憑空想到這一策略呢?
被眾人誇獎,朱雄英表現的非常謙虛,再次獲得了眾人的誇讚。
陳景恪心中卻不停地嘀咕,這家夥是真會裝,心裡不知道多得意呢。
“景恪,你覺得如何?”
“兵源不足的時候,就征募結合,甚至直接轉為征兵製。”
陳景恪也讚道:“宋國公所言與我不謀而合,征募結合確實是良策。”
大家其實都不希望軍隊大規模退役,說來說去也就是老弱病殘可以退役,有些滑頭實在不好管的退役。
聽到最後這一句話,卻讓眾人眼前一亮。
這就意味著,即便是有漏洞的政策,也同樣被繼承使用了。
要說他們完全沒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如果說以前他們還將陳景恪,視為可堪造就的晚輩,現在已經徹底將他當做同等級彆的人對待了。
建國二十二年,三改軍製,這是什麼概念?
軍隊是國家穩定的基石,頻繁改動軍製,即便是往好的方向改,也會帶來很多不穩定因素。
還有這個一肚子主意的謀士在。
考慮到未來大明的疆域會非常廣闊,輪換會變得很麻煩。
“退役之後也簡單,讓他們加入預備役就可以了。”
更讓人無奈的來了,他的繼承人方麵也出了問題。
不是利用皇帝的寵信,也沒有什麼花言巧語。
傅有德有所思的道:“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采用征兵製,每年從預備役中強製征募一部分人參軍。”
“光武帝也麵臨過這個問題,我覺得接下來大明也會麵臨同樣的問題。”
陳景恪也不禁點頭,對於現代人來說,退役自動進入預備役,這不是常識嗎。
“預備役我們已經準備去做了,到時候兵源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人不是萬能的,靠朱元璋一個人,是不可能完成一個國家的製度建設的。
而且學的還都是行軍打仗方麵的知識,對國家製度方麵屬實無能為力。
然而兩人就算再聰明,也不可能這麼短的時間就想出解決的辦法。
雖然咱有很多缺陷不足,可咱有好兒子和乖孫子啊。
湯和開口說道:“百姓不肯當兵,是嫌當兵地位太低糧餉太少,提高軍隊待遇定能有所改善。”
明朝的開國團隊,那是真正草根出身。
文官集團倒是有不少這方麵的人才,比如明初的基本製度就是李善長製定的。
平均三到五年輪換一次,輪休時間根據服役時間決定,一般是兩三年左右。
找這些人問計,倒不是不信任陳景恪了。
“首先是老弱病殘,其次是軍中的滑頭……”
眼下的情形,就是他無奈的印證。
比起其他君主,咱的情況已經夠好的了,還有什麼可失望的呢。
說到退役製度的時候,大家就有了分歧。
新朝建立之後,他們能迅速的製定一套可行的製度。
他信任的人沒有這方麵的能力,有這方麵能力的人他不敢相信。
他目光看向陳景恪。
“輪換製度也不難,大不了照搬前朝,軍中服役三年休息一年或者兩年。”
輪換分為兩種,一種是邊軍和禁軍輪換,還有一種是一定期限內回家過正常人的生活。
“隻不過參軍後不再給軍士授田,而是支付軍餉,諸位以為如何?”
“所以我們當以募兵為主,如果能募到足夠的數量,那最好不過。”
但不管是哪個原因吧,他們最終都選擇了不發一言。
想到這裡,他心情好轉過來:
今日終於親眼目睹了全過程。
徐達、常遇春、馮勝、傅有德這些人有天賦嗎?
肯定是有的,還都是人中翹楚。
李淵有李世民李治接續政策。
大明的製度直到仁宣時期才初步固定下來。
然後就沒有了。
“王朝初期人少地多,百姓基本都能分到田地,在本就缺少勞動力的時期,又有多少人願意當兵呢?”
見有人挑大梁,其他人也終於肯開口說出自己的建議了。
“我們最擔心的就是這些士兵退役後,失去了約束會成為地方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