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海貿啊
新的一年朝廷大動作不斷,不過和陳景恪都沒什麼關係了。
他確實有很多大計劃想實施,但眼下大明正在進行的大工程已經足夠多了,不適宜再有大動作。
不過他也沒有閒著,開始翻閱水戰、航運、船隻製造一類的書籍。
朱雄英很是好奇,問道:“你看這些做什麼,莫非想轉行當水師將領?”
陳景恪說道:“根據《太平寰宇記》的記載,當時泉州每年的出口額,相當於北宋全國財政收入的三倍。”
“北宋出口的是茶葉、絲綢、瓷器等產品,換回的是一船船的金銀珠寶、香料等物品。”
“到了南宋時期,朝廷歲入大半都是靠海貿支撐起來的。”
“其中的利潤有多大,簡直無法想象。”
“這一塊大肥肉,大明不能置之不理,早晚都要扒拉進咱們的飯碗裡才行。”
“所以我想提前研究一下。”
聽到這麼多錢,朱雄英眼珠子都開始放光了:
“好好好,這肥肉咱們必須要吃……我和你一起研究。”
陳景恪心道,要的就是你這句話:“不過可惜,我能接觸到的資料不多。”
朱雄英立即說道:“宮裡最不缺的就是各種書籍,大善殿裡什麼書都有。”
“我這就去找皇爺爺,讓他準許我們去大善殿看書。”
大善殿是朱元璋的私人藏書館,裡麵收藏著各種各樣的書籍,珍籍孤本不知凡幾。
隻是裡麵藏著很多秘密,一般人沒資格進去。
朱雄英倒是能進,但陳景恪想進,還是要先告訴朱元璋一聲才行。
於是兩人就找到老朱,將目的告訴了他。
朱元璋很爽快的就同意了,但也提出了一個問題:
“咱對經濟之道一直稀裡糊塗,隻聽伱們說海貿好,但咱始終想不明白好在哪裡。”
“海貿雖然能獲得很多金銀珠寶,但換不來糧食。”
“糧食才是一切的根本,糧食不夠吃要再多金銀珠寶又有何用?”
“況且新寶鈔已經解決了錢荒問題,大明對金銀的需求沒有那麼高了。”
“開啟海貿,從事經商的人多,種地的人就少了,會影響糧食產量……”
“你好好給咱解釋解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朱雄英很自覺的找個板凳坐好,又要開課了。
陳景恪想了想,說道:“陛下陷入了一個誤區,大明的糧食足夠養活數億人。”
“之所以還有人挨餓,是分配端出了問題。”
“有人占有的糧食多,家裡的米糧堆積如山。”
“有些人一無所有,隻能餓死。”
“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這個道理。”
朱元璋深以為然的道:“這個咱知道,你以前就說過。”
“朝廷收稅就是一次財富再分配的過程……”
“可是開通海貿和財富再分配,有什麼關係嗎?”
陳景恪說道:“如果將財富再分配,全部係於稅收,就太危險了。”
“一旦稅收出問題,朝廷的財政就會破產……”
朱元璋點頭說道:“這個你也說過,所以咱才要搞稅改,才要組建稅務稽查司。”
陳景恪很想說,您老人家怎麼這麼愛插話,是您說還是我說?
但想到自己乾不過老朱,隻能認了,繼續說道:
“陛下英明,就是如此。”
“但不論我們怎麼改,都無法保證稅務不會出問題。”
“這時候,就需要引入更多的因素。”
“一個因素出問題,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可以支撐。”
“海貿的利潤,足以成為那個因素。”
“方才我們說過,大明的糧食產量是足夠養活所有人的,隻是分配端出了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百姓占據的生活資料太少,手中沒有錢,買不起糧食。”
“那麼我們就想個辦法,讓百姓手中有錢。”
朱元璋再次插話道:“海貿富起來的都是大海商,百姓如何能獲利?”
這時朱雄英忍不住了,站起來說道:“錯了錯了,皇爺爺錯了,百姓也是可以獲利的。”
朱元璋非但沒生氣,還饒有興趣的道:
“哎呦,那乖孫給皇爺爺說說,哪裡錯了啊。”
朱雄英說道:“您想呀,海貿出售的商品是哪來的?還不是民間生產的嗎。”
“海商從民間采購商品,百姓手裡不就有錢了嗎,有錢就可以買糧了呀。”
“海貿出口最多的商品就是絲綢、瓷器和茶葉。”
“就以茶葉為例,現在大明的茶葉隻能自產自銷,價格壓的很低。”
“很多乾脆就賣不成價,白白浪費了。”
茶葉當前最大的消費者,其實就是草原人。
可現在大明和北元是死敵,這條路子斷了。
對外貿易,又因為禁海令給廢了。
至於茶馬古道……雲南去年才被打下來,殘敵到現在還未被全部肅清。
這條黃金商路現在還沒有興盛起來。
況且就算興盛起來,僅靠這一條路又能賣出去多少?
所以,當前大明的茶葉是供大於求的。
“海貿會增大茶葉的需求,抬高茶葉價格。”
“百姓家裡種幾棵茶樹,每年都能多得一筆額外收入。”
“那些擁有茶園的大地主,要雇人管理、采摘、加工,百姓可以通過做工賺取一些額外收入。”
“運輸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百姓們還能搞運輸賺錢……”
“僅僅是茶葉一項,就可以為百萬人提供生計。”
“瓷器也是一樣,海貿出口增大了瓷器的需求量。”
“為了生產出更多的瓷器,那些作坊也要雇傭更多的工人。”
“絲綢亦然……”
朱元璋高興的道:“乖孫說的真好,比皇爺爺懂的都多。”
“你這麼一說,皇爺爺就知道海貿的好處了。”
陳景恪補充道:“但不論是瓷器、絲綢、茶葉,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隻能惠及部分地區的百姓。”
“要說潛力最大的還是棉布,棉花易種植,產量穩定,全國各地皆可種植。”
“棉布保暖性和舒適性都非常高,價格百姓也能承受的起。”
“如果對外出口,定然會非常暢銷……”
“到時候那些海商,就會大批量收購棉布。”
“收的人多了,棉布的價格自然會變高。”
“百姓利用農閒時節織布,拿出去賣掉,就能有一筆不錯的收入。”
朱元璋眼睛一亮,說道:“這個好這個好,棉布這個好。”
“咱當年在全國推廣棉花種植,就是看中了它的這些優點。”
“現在大明家家都種的有棉花。”
“若真如你所說,確實能惠及全國百姓。”
陳景恪又說道:“海貿還能促進生產力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