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其實已經有了石灰,不過這種工業化用煤燒製石灰和水淬法還沒有。在兩漢三國,城牆一般是使用夯土建造。
南宋以前,城牆一般都是用夯土修建的,到了明清,才廣泛用磚石,糯米石灰漿壘砌。
《丹陽記》說,“石頭城吳時悉土塢”就是孫權築石頭城借用石頭山山勢,用土夯成稱作石頭城,直到東晉義熙年間,才加磚壘石。
諸葛亮想三國時期糧食總是不夠,用糯米漿太奢侈,但用石灰紅泥漿還是沒問題,九灰一泥效果還是有保障的,開窯燒磚先在建城縣建個工業城試試,以後就可以高築牆、多積糧、緩稱王了。
最難的就是建煉鐵煤窯,這個技術太強,且需跨越多個時代的技術,前世平庸所知有限,隻是知道提高溫度、加碳化、多次煉打,百鍛成鋼,粗粗的大略,遠沒有落地的可行性方案。
首先,用焦炭溫度高,通過煉焦把煤變成焦炭這個知道概念,就這一點也比這個時代高出幾百年的技術了。
其次是建高爐,通過高爐還原反應得到鐵水,鐵水鍛打再通過轉爐燒煉,再重複鐵水鍛打通過轉爐再燒煉,往複鐵水鍛打5至7次,應該就是鋼坯了吧,不是鋼至少也是57煉好的鐵吧,諸葛亮心想。
啊!對,諸葛亮又想到了在鐵水中加入合適的碳來還原。諸葛亮頭腦裡土法煉鋼還是在看大躍進全民煉鋼時知到的,印象深刻呀,幾百年的樹木,成片片的森林全用來煉鋼了,家家戶戶的菜刀也都煉鋼了,可出來的全是土鋼。
諸葛亮往返了上百次之多,最終高爐建好了,可爐的通風不行。諸葛亮又想方設法加風機,加熱風,通風解決了,可爐內溫度還是上不去。
諸葛亮又試著多用焦煤,敞開燒,溫度上去了,鐵水也出來了,可雜質太多。諸葛亮又提高原料篩選,提高高爐的乾淨程度,增加多次轉爐的次數等等。終於經過上百次的試驗,鐵水好了,可卻還是達不到鋼的硬度。
出來的鋼要麼脆了、要麼就是氣泡多,反正是達不到鋼的硬度與韌性,這時諸葛亮是實在沒有辦法了,能想到的全試著去做了,可硬度與韌性與真正在鋼比還是欠缺。看來專業的事,還得是要專業的人來做。
諸葛亮最後的辦法就還是將黃月英與黃承彥請了過來,加上墨家的坩堝技術才煉出鋼,這當然是一二年之後的後話了。
不過鋼沒煉出來,但五鍛鐵已經能成批量的煉製出來了,七鍛鐵也能做到隻是量少些而已;五鍛的鐵已經大大超過了這個時代的镔鐵的質量,镔鐵就是二鍛鐵,這個諸葛亮非常清楚,镔鐵武器就已經是難得的好兵器了,如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張飛的蛇矛、呂布的方天畫戟等等。
現在建城縣出了五鍛鐵就已經非常先進了,諸葛亮趕緊安排打造兵器,先供給大家用上超時代的五鍛鐵兵器,已經是一個大諸侯的頂級配置了。
看到批量的五鍛鐵大刀、槍、鐵胎弓時,諸葛玄、華歆、魯肅、劉邕等極其震驚不已。
太史慈、黃忠、甘寧等武將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納頭就拜,直接稱呼主公了。
在他們眼裡這就是鋼,五鍛鐵的刀比古錠刀好了幾個檔次了,所以太史慈、甘寧每人一把七鍛鐵的槍,黑尚、黃忠、魏延每人一把七鍛鐵的大刀,還有七鍛鐵的鐵胎弓,讓他們更是愛不釋手。
諸葛亮還用七鍛鐵打造了十幾把寶劍,給所有大臣與大將,每人腰懸一把寶劍,瞬間腰杆挺直,走路帶風。屆時七鍛鐵能給所有的司馬、軍候級以上將臣擁有,五鍛鐵卻是豫章軍的標配,大家這才看到了做大做強的根基,凝聚力一下子就提升好幾個檔次。
精明的諸葛亮不會一下子全部發下去,而是先授予有功之人,再按功授予,以達到最大的激勵作用。
其中魯肅表現最為明顯,他開始展現他的天賦,強大的戰略眼光;而武將中魏延、甘寧表現明顯,諸葛亮能明顯感覺到,他們兩此時的心才真正開始向著豫章郡,之前隻是找了一個更大的平台而已,心眼還盯著彆的地方,如向往許昌或冀州。
諸葛亮知道其實這也難免,越是能力強的人越是希望得到更高、更強大的平台去施展自己才華與抱負,隻有甘願平庸的人才會躲在背後不思發展。
這就又有一個新話題,是平台成就了人才,還是人才抬升了平台,其實是相互的。諸葛亮以前世的眼光知道,沒有精英人才平台不可能得到快速發展,沒有合適的平台也不會湧現英雄。這也是曆史上往往英雄輩出在同一個時代同一個群體之中,特彆是朝代交替之時,而三國正是這種時代。
眾人連連飲宴了三天,醉酒後還不忘叮囑諸葛亮一定要加強保密,還強調一定要做好保衛工作。
建城縣安保等級立馬提升為最高,直屬諸葛亮軍隊3000人駐守,對外保密,非一般人不讓知道,非一般人不讓進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英崗嶺城與八景城更是絕密級,每城駐守101novel.com00人,周圍幾十裡全建成軍屯區,閒人免進,生人勿擾。
軍屬屯就像戴袖套的街道大媽,也組織軍屯家屬每個街道、巷口全部安排人24小時值守。一隻老鼠都要知道是哪個洞裡的,全民皆兵,人人都是朝陽群眾。
忙忙碌碌中,豫章郡全境收複,經統計,豫章郡領二十一縣,全境有406萬多戶,160萬人左右。
看起來多,其實很少,豫章郡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江西全省,而江西省現今有6000萬人。經查,三國靈帝期間全國人數是3000萬左右。
“我們豫章郡人口還是少,南陽郡能有400萬人,吾建議多吸引流民,招納山越下山。”魯肅率先提議道。
“吾同意子敬建議,流民、山越每戶給田分地,三年免稅。”諸葛謹更是給優惠政策。
“與民生息,免稅免賦,好呀!”華歆恨不得不收賦稅。
“建軍屯與民屯吧,許昌現在做得很好,民豐物阜。”劉邕說道。他的斥候部初步建立,效果較好,各種信息多了許多。
曹操用棗祗、韓浩在許下屯田,並頒布《置屯田令》。屯田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為軍屯,以營為單位,每營60人,稱為佃兵;二是民屯,以屯為單位,每屯50人,稱屯田客。
民屯多為招募流民,也有些俘獲的黃巾軍士卒。撥給田地,按軍事編製,用官牛的,所產糧食官民六四分,不用官牛的,對半分成。
屯田受保護,又無徭役,可以安心生產,獲得巨大成功,年得穀百萬斛。當時以10鬥為一斛,每鬥按15市斤計算,百萬斛折合15億斤,相當於解放初期許昌縣全縣糧食年產量的總和。曹操在許下取得了成功後,就在轄區廣為推行,在州郡縣例置田官,專司屯田之事。
諸葛亮更是建言,頒布《人口令》與《屯田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