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設立九邊軍鎮,那麼原有的都司要怎麼辦?”
這顯然是一個問題,寧夏和甘肅、遼東這種基本都是軍戶且隻有一個軍鎮的都司倒也無所謂,都司和軍鎮一套班子掛兩個牌子就是了,但譬如陝西鎮和山西鎮,都是有正經的都司的,而且一旦九邊軍鎮確立,那麼陝西都司要下轄榆林鎮、陝西鎮,山西都司要下轄山西鎮、大同鎮,基本上都司就沒什麼好管的了,相當於直接被廢掉。
丘福乾脆道“各地行都司始終是軍鎮的上一級,山西鎮總兵官由山西都司長官出任,管轄除大同鎮以外的原有一切事務,陝西鎮同理,其餘軍鎮不涉及。”
都司也就是都指揮使司,在明初的組織架構裡是負責管理所轄區內衛所,以及與軍事有關的各項事務,是地方平時最高軍事領導機構,各行都司分彆隸屬於中央的五軍都督府,並在理論上聽命於兵部。
好吧,說是理論上聽命,其實兵部就是一個橡皮圖章,隻是重要命令需要兵部跟著用印而已。
而在具體劃分和隸屬關係上,都司有三種類型,分彆是軍政合一的都司、正常都司、行都司。
軍政合一的都司有三個,遼東都司治所遼中衛、大寧都司治所大寧衛、萬全都司治所宣府衛,這裡麵遼東都司和大寧都司不變,萬全都司直接變成了宣府鎮。
而行都司則是在陝西、山西、湖廣、福建、四川五個布政使司的治所,增設行都指揮使司,加強控製。
除了這兩種,剩下的就都是正常都司了。
明朝共置有二十一個都司和行都司,劃歸五個都督府管轄。
左軍都督府管轄浙江都司、遼東都司、山東都司;右軍都督府管轄陝西都司,陝西行都司、四川都司、四川行都司、廣西都司、雲南都司、貴州都司;前軍都督府管轄湖廣都司、湖廣行都司、福建都司、福建行都司、江西都司、廣東都司;後軍都督府管轄大寧都司、萬全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而中軍都督府則隻管轄河南都司。
永樂元年微調了一下,增加了北京的留守行後軍都督府,把原本後軍都督府管轄的萬全都司(宣府)劃到了裡麵,然後又把北直隸整個劃到了下麵,京營成立,以及整個北京鎮,肯定也歸它管。
“軍改以後,在地方上設立九邊,在京師設立京營,而原有的指揮體係在原則上不進行大的變動,隻進行局部調整。”
丘福最後闡述道“也就是說,五軍都督府加上留守行後軍都督府,一共六個都督府,負責管理大明境內的所有二十一個都司和行都司,與此同時,九邊裡涉及到的相關軍鎮,小的如宣府鎮,便是同時掛萬全都司的牌子,大的如遼東鎮、寧夏鎮、甘肅鎮,同時掛對應的都司牌子,而山西鎮、陝西鎮,則是依舊由山西都司和陝西都司管理。”
這樣一說,就基本搞懂了,九邊其實就是把一些都司單獨拎出來,整備出了一條連綿不斷的北部國防線,原有的“都督府都司行都司”的指揮結構還是不變的。
當然了,如果光從製度設計上看,單獨弄出的九個軍鎮,對原有的都司體係肯定是有破壞的,所以九邊輪班抽調衛進京營,就相當於一種補丁,避免地方軍鎮失控,又起到強乾但不弱枝的效果,其實就是宋代禁軍製度的改良版。
跟“戰時出征、平時散還”的洪武朝舊製度相比,京營三大營屬於常備軍,又能起到集中訓練的作用,這個新製度的優點,肯定是比缺點要大得多的。
見眾將沒有新的問題了,朱能接過話來“沒問題了吧?沒問題就最後講解和討論一下京營三大營的職責和組織結構。”
“京營由陛下直接指揮,三大營各設掛印總兵官一人,級彆等同於九邊的各鎮掛印總兵官,在平日接受行後軍都督府管轄。”
“三千營是純騎兵部隊,優選精銳,是原本‘纛下三千小韃子營’與‘哨馬營’的集合,一衛精銳輕騎負責偵查斥候,一衛是精銳重騎負責衝陣摧鋒,另外兩衛則作為陛下的直屬部隊負責警衛。”
“神機營是火器部隊,兩個衛一個是火銃營,一個是火炮營,負責戰場火力支援,在戰場上火炮營由陛下直接指揮和使用,火銃營則視情況采取分散協助五軍營作戰或是單獨一營作戰。”
“五軍營則是步兵部隊,同時配屬部分騎兵,二十個衛是定額部隊,十個衛是輪班部隊,在定額部隊裡,額外以府軍前衛統屬幼軍。”
聽到“府軍前衛”這四個字,江陰侯吳高直接打了個哆嗦,看了眼身旁的鳳翔侯李傑,同樣是一副心有餘悸的表情。
洪武朝有上十二衛,是作為皇帝的直屬侍衛部隊,由老朱在元末戰亂中設置的拱衛司演變而來,拱衛司在洪武二年定為親軍都尉府,統領五個衛,後來擴編成了十二個衛,也就是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府軍前衛就是上十二衛之一,而之所以府軍前衛讓這些洪武開國勳貴的二代侯爵如此忌憚,便是因為府軍前衛的兵將與藍玉素有淵源,是藍玉嫡係部隊,因此在藍黨案中橫遭屠戮,被老朱殺了個乾淨,至此罷廢不設。
朱棣當然看出了這些人的神情,藍玉案對於所有勳貴武臣來說,都是極為驚懼的,這也正是朱棣想要的效果。
於是全程沉默的朱棣,這時候說道“幼軍呢,是朕始終想弄的,好兵要從小培養嘛,所以也就借著這個機會重新把府軍前衛設立起來,一個衛裡編幼官舍人營和殫忠孝義營兩個營,兵員從年少隸軍籍者中選取,優先選取有戰功的武臣子弟,不隸原衛所而隸府軍前衛。”
這就是培養下一代禁衛軍的意思了,同時還有類似於“質子營”的意思,不消說,九邊軍鎮各位總兵官家裡的子弟,肯定是要被編入其中的,不然皇帝也不放心不是?
見眾將都眼巴巴地看著他,朱棣當然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其實最重要的不是製度怎麼變,而是這些位置上坐著的是哪些人。
所以朱棣也乾脆,直接讓朱能宣布了名單。
“京營三大營中,神機營總兵為安遠伯柳升(因征安南戰功剛剛封爵),三千營總兵為同安侯火裡火真,五軍營總兵為成陽侯張武。”
這三個任命都沒有太大爭議,火器部隊隻有柳升有實戰指揮經驗,而同安侯火裡火真是韃官,洪武年間帶領部落內附歸順大明,被朱棣任命為燕山中護衛千戶,跟丘福一個級彆,到了靖難之役時候跟隨朱棣一起起兵,在戰場上勇猛不畏死,立下了很多功勞,攻打真定的時候就是他率領韃官騎兵先馳突耿炳文陣營,獲得大勝,之後又參加了奔襲大寧,戰鄭村壩等戰役。
至於成陽侯張武,則是原來朱棣的親衛,力大無窮,不喜讀書,在靖難期間數次率領死士執行必死任務,屬於運氣和勇氣點滿的敢死隊隊長,在朱棣即位後論功封成陽侯,祿千五百石,位置在朱能下麵,是侯爵中排名第一的五軍營兵力太多,肯定是朱棣自己在戰場上指揮調配的,張武位置夠,同時能服眾,是個再好不過的人選。
“九邊中,寧夏鎮總兵官寧遠侯何福、甘肅鎮總兵官西寧侯宋晟、遼東鎮總兵官保定侯孟善。”
這三個屬於繼續留任,沒什麼爭議。
“北京鎮總兵官泰寧侯陳珪、宣府鎮總兵官成安侯郭亮、大同鎮總兵官曆城侯盛庸、榆林鎮總兵官武安侯鄭亨、山西鎮總兵官靖安侯王忠、陝西鎮總兵官永康侯徐忠。”
這樣看來,九邊總兵清一水的侯爵,是基本繼承了八大塞王體係的高配標準的。
而這樣一來,在外麵站著旁聽的伯爵們卻是麵色一喜。
原因無他,侯爵們出去坐鎮九邊掌握兵權,就意味著五軍都督府裡麵,肯定會空出一些位置了,這就給了他們晉升的空間。
“其餘各衛指揮使不動。”
“可還有問題?若是有的,再討論討論,討論完以後便要正式進行改製了。”
朱棣既然發話,那自然是沒太多問題的,又有人大著膽子提了一些,稍稍修改後,整個軍改計劃,就在五軍都督府被通過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