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 科舉_先生請賜教薑星火朱棣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先生請賜教薑星火朱棣 > 第五百二十二章 科舉

第五百二十二章 科舉(2 / 2)

譬如主考官,兩個人的人數沒變過,但在明代後期,那必然是內閣宰輔用來培植黨羽的。

而在宣德、正統時,就要求三品正卿兼翰林院學士,至弘曆以後,一般以大學士一人、翰林院學士一人,或“大學士即宰相,或侍郎二員”。

但在明初,則是會試同考官不限品級、出身,最初由禮部推選,翰林院官、京官、教官都能上。

嗯,劃重點,“禮部推選”。

會試是禮部的重點工作之一,禮部現在在變法派手裡,所以推選誰,隻要皇帝不插手,那就是薑星火說了算。

會試亂不亂,國師說了算。

但國師不好意思親自上,所以讓資曆深厚的黑衣宰相上了,再配個禮部侍郎,沒人能挑的出什麼毛病。

永樂二年正月二十六結束的太學之會,沒過幾天。

二月初八,永樂帝欽命禮部尚書卓敬前往孔廟,祭大賢至聖先師孔子,祭祀結束後,由禮部主持的會試便正式開始了。

二月初九,姚廣孝、宋禮、三楊等人,就都跟著考生一塊進考場了。

而甲申科會試在製度上跟過去沒什麼區彆,主要有區彆的地方,在考題上。

考試時的彌封、謄錄、校對、閱卷、填榜等手續與鄉試一樣,場地在南京夫子廟貢院,考生都在單間裡考試,在進去前先搜身,每人發三根蠟燭,進去後房門馬上封鎖,考生就在裡麵答題,晚上也在裡麵休息。

單間裡麵有兩塊板,坐著就是椅子,展開就是床,下麵放著馬桶,吃喝拉撒都是在裡麵,吃食還得自己準備,因為持續好多天,所以一般都帶不容易腐敗的食物,通常就是大餅和米飯,然後配上熏肉、鹹菜,不然的話,要是食物餿了,肚子再竄稀,那一邊吃一邊拉一邊考,晚上還得睡在馬桶上

總之,自打二月初九開始考試,夫子廟貢院就落鎖了,外麵都是甲士圍著,這時候就算京城要被攻破了,裡麵的人都不能出來。

反正姚廣孝和宋禮以及內閣的三楊,這時候全都得待在考場的評卷房間裡,誰都出不去,內閣隻剩下胡廣一個乾活的。

那邊更辛苦一些,倒是不好評判。

雖然會試是從初九開始,但一般二十五、二十六日就得開始填榜,二十九日(非閏月)就必須要發榜,時間上是非常緊張的。

淘汰,其實從初九就已經開始了。

第一場試五書(新增《荀子》)義(限300字)三道,五經義(限500字)四道。

雖然第一場經義上麵,在考試時間上沒有規定得多久寫完,理論上隻要在第二場之前交上就行,但越早交,理論上考中的概率就越大,因為排名和篩選一般都是趕早不趕晚的。

當然了,收上來的考卷,考官們暫時看不到,在士子交卷後,還有好幾道關卡呢。

第一關是彌封官,收卷官根據所治經書分類,然後送至彌封官處彌封,將試卷上填寫姓名的折角蓋上關防印記。

第二關是眷錄官,由書吏用紅筆滴字不漏地抄寫一遍試卷,考官隻看抄寫的副本,原本則另行封存保管,這是為了防止閱卷官辨認字跡,杜絕場外串通的可能。

同時,眷錄官需要把沒有注意避皇帝諱的、自述了門第等個人信息的、在卷麵做了特殊標記的、字數不符合規定的、夾帶草稿紙的等等不合規的卷子,統統都篩掉,這是考試規定,跟內容無關,你寫的好不好不重要,隻要你違規了,那就必須要篩掉。

第三關是對讀官,也就是說眷錄好的副本還會由專門的對讀官負責組織人員進行對讀,一人讀紅卷,一人讀墨卷,兩人一組,必須一字一句用心對讀,確保萬無一失。

如此一來,經過彌封、眷錄、對讀三道關卡之後,無姓名無標記無紕漏的試卷副本才會交到考官手中。

而因為要保證會試的公平公正,同一份答卷往往需要好幾位考官分彆批改,實際上的工作量非常非常的大,再加上工作久了必定會頭暈眼花出錯,造成對後麵閱卷考生的不公平,所以並不是所有試卷都是姚廣孝、宋禮和三楊去閱卷的,這裡麵還有很多“同考官”。

這些“同考官”,基本就都是從《永樂大典》編修組裡拽出來的翰林院成員們了。

會試試卷的評閱是在第一場考試之後進行的,兩位主考官、三位閱卷官和幾十位同考官在評閱過程中麵對同一份試卷所使用的方法是相同的,主要有對比評閱法、詞句評閱法、證據考察評閱法、經義衡量評閱法等等。

而且不僅僅是考官們不能出院子,為了防止互相之間有聯係,製度規定,判不同題目的各房考之間的同考官,也不能互相往來,吃喝拉撒都得在自己的房間裡。

隻能說,考生痛苦,考官也挺痛苦的,從初九晚上開始,就要通宵達旦地進行試卷批閱,工作量過大,所以基本上就是不分晝夜。

而第一場考試,考的是五書和五經,所以同考官分為兩組,一組是五書房,一組是五經房,這個不同組的同考官人數,則是根據各自擅長的領域來分配的,同時也跟題目有關。

呃還有一點,通常不會有人在明麵上提,但是確實是存在的,那就是科舉考試的流行風向影響。

士子選擇五經裡的何經作為本經,往往與其家學淵源、老師、就讀的縣學府學都有關,但從大數據分析的話,研究《詩》《易》《書》的人數遠遠大於《禮記》和《春秋》(這裡有個題外話,本來應該是考六經的,但是《樂經》已經失傳了),這和前三者的字數和難易程度比後兩者來得簡單許多也有關係,尤其是《春秋》的微言大義,常令專攻的士子知難而退。

正是因為這種現象,所以一般科舉出題的時候,也會有針對性地偏向《禮記》和《春秋》或者不偏向。

也就是說,既然朝廷知道士子們學的最多的科目是什麼,那麼其實是可以人為地控製“大小年”的,這就有點賭運氣的成分了。

而這種“大小年”,士子往往會通過朝廷對於用人的需求來判斷。

今年甲申科,因為朝廷用人需求很大,所以士子們普遍認為,第一場考《詩》《易》《書》的概率要遠超於《禮記》和《春秋》,因為這樣會造成科舉“大年”。

很遺憾,薑星火不是一個喜歡按套路出牌的人。

所以今年五經重點考《春秋》,五書重點考《荀子》。

因為主要是“同考官”們負責批閱試卷,而主考官和閱卷官則是負責後麵的審核,所以“同考官”們,其實才是真正掌握著舉子們命運的人,他們通常是用“青筆”來寫評語的,一般評語越好,中的概率就越高,通常平均字數在三十個字左右,如果寫了一堆好評,那就代表著該“同考官”賭上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向閱卷官推薦這名考生的卷子,一般閱卷官都會重點關注一下。

但是因為名額有限,一般三甲進士就錄取三百多人,所以閱卷官和最終決定的主考官,都是慎之又慎的,還會將幾十名“同考官”推薦上來的卷子篩選掉一片,然後再從剩下的卷子裡優中選優,進行第一場考試的排名。

永樂二年二月十二日,第二場考試,考試論(限600字)一道,判語五條,詔、誥、表內選答一道,試論就是議論文的意思,題目也是從五書五經裡出,但跟第一場不一樣,不需要用八股文來答,隨便你怎麼答,散文駢文都可以,重點在於議論文本身的質量;判語就是行政文件,也就是京中各衙門對於下級單位遞交上來的文件的批語,薑星火跟老和尚商量定的是兩個總裁變法事務衙門的文件、兩個六部的、一個寺裡的,也算是為國篩選實用人才了;詔、誥、表則是皇帝的公文寫作,要求士子模仿上位者的言行,寫出相應的詔、誥、表,一般都是漢詔、唐誥、宋表,也就是說情景模擬,給過去的朝代寫皇帝的公文,這是為了避免有人觸怒現在的皇帝,今年的三道題目就是“擬漢武帝與西域大月氏諸國詔”“擬唐以張九齡為中書令誥”、“擬宋群臣賀孝宗做敬天圖表”。

二月十五,第三場考試。

第三場則是簡單很多,就一道題,策問,考的是時務策(1000字以上),策問要求文字平鋪直述,不尚文藻。

策問,就是以“問”來開頭,給一段材料,在閱讀材料後,寫出自己的理解。

一般來說,策問屬於附加題,從重要性排序上,會試重點看第一場經義的八股文,然後是第二場的試論判語和詔、誥、表任選,最後才是策問。

但今年不一樣,今年在考試之前,就明確說了三場重要性相同,意思就是策問的得分占比提高了。

果不其然,今年策問的題目就是“論宋朝四民皆本與開海裕國之國策”。

說的是宋朝,但所有參加會試的舉子都知道,這是說的今天的大明。

而且既然甲申科的會試,從主辦機構到主考官,全都是變法派的人,那麼自然這道題的“標準答案”或者說考官的喜好,就不用多說了。

當然,也有可能給伱閱卷的“同考官”是個保守派,暗戳戳地把傾向於變法的策論卷子給罷黜掉,但這種概率始終是不大的。

頭鐵的有沒有?也有,但是這就是屬於跟自己過不去了。

所以,絕大多數舉子,不管是確實傾向於變法,還是為了自己的前程,都選擇了寫這些宋朝國策的好處。

而這就是掌握科舉的目的之一了,你彆管是不是心不甘情不願,隻要你寫了,以後你身上就會被先貼上一個“變法派”的標簽,而且如果科舉始終是這個標準,那麼以後大明的士子們,肯定會重點研究變法的這些東西,思想和行動自然會傾向於變法,如此持續下去,那一屆屆科舉考下來,還愁變法不成嗎?再加上國子監現在思潮已經全麵轉型,大明行政學校更是薑星火完全控製的,三條用人通道都在控製裡,那麼未來就是屬於變法的。

二月十六,交完卷子,對於甲申科的考生來說,這一屆科舉就算是暫時結束了,接下來的事情,就完全不由他們掌控了。

二月二十五,所有考官彙聚在一起,將排好的試卷號碼填入草榜中,然後鎖起門來,將朱卷和墨卷一一對號,經查無誤,則將朱卷和墨卷捆起封存儲於堂中,待二十六日正式填榜。

二月二十六日,姚廣孝等人又齊聚一堂,開始填乙榜。

二月二十七日,填甲榜,也稱正榜,從第六名開始填,第六名到第十八名的名次決定權主要還是在主考官手中,剩下的,則是直接彙報給朱棣和薑星火,他倆已經在宮裡等著了。

本章完



最新小说: 綜影視之稱心如意 愛錯難逃 苟在美食的俘虜 反派:勾欄聽曲,獎勵千年修為! 祭吾神力斷吾因果 喜獲外星科技,我點爆兔子科技樹 無限領主情報,以亞人娘橫推世界 護花使者 安裡士 不好!鬼主的移動血庫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