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薑星火朱棣!
且不說密室這邊,回到老歪脖子樹下。
朱高煦看著李景隆,李景隆的表情很複雜,而朱高煦沉吟了幾息,反倒灑脫說道。
“兩個人做決定,相悖了就是讓薑先生為難,不如這樣,你比俺聰明理智的多,這個大元皇帝你來當俺在旁邊聽著,反正俺做了修黃河這個選擇,心裡那口氣也就順了。”
見李景隆還想說什麼,朱高煦誠懇說道。
“彆拒絕,這也是為俺好。否則讓俺擰著心意不顧百姓死活,一次都這般難受了,再多來幾次,豈不是平添心魔?”
見薑星火也沒有任何表示,李景隆點頭接受了朱高煦的建議。
“那麼,作為元朝統治者的你放棄了修理黃河的選擇,進入年度結算環節。”
“至元二十四年,算上5點財政盈餘,財政為80,國運為45。”
接下來少了兩人之間的爭執,模擬的進度就快多了,李景隆幾乎很少長時間思考,都是在短時間內根據最理智的抉擇,做出決定。
“至元二十五年,因去年未曾鎮壓起義軍,鐘明亮部入江西,攻南安、贛州、漳州、梅州等地;台州楊鎮在玉山起義,建大興國,年號安定,眾十餘萬;肇慶閻大老、懷集蕭大老、道州陳大老、金林曾大老等起義。是否鎮壓?鎮壓需要15點財政,不鎮壓則減少10點國運。”
起義軍攻城略地,對“我大元”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大,李景隆毫不猶豫說道。
“鎮壓!”
“同年發生特殊事件——海都犯邊。”
“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窩闊台汗國大汗,伱的死敵孛兒隻斤·海都親自率領數萬蒙古本部騎兵入侵你的邊境。上次的宗王乃顏叛亂已經證明了,你的將領和士兵們麵對同宗同族的敵人並無戰意,你是否選擇禦駕親征?”
這次薑星火並沒有直接給出後果選擇,但李景隆不難分析出,如果不禦駕親征恐怕就會一敗塗地,到時候不僅要扣財政,還要掉國運。
“親征!”
“得到消息後,你強撐著在上次親征宗王乃顏後愈發覺得衰老的軀體,禦駕親征。但你在邊境並沒有遇到敵軍,海都攝於你的威名已經率兵退走,這隻是虛驚一場。財政10。”
“至元二十五年,算上5點財政盈餘,財政為60,國運為45。”
“至元二十六年,江西華大老、黃大老、丘大老,浙東楊鎮龍餘部,太骨縣葉大五,績溪胡發、饒必成,浙東呂重二、楊元六,杭州唐珍,仙遊朱三十五等連續起義。是否鎮壓?鎮壓需要10點財政,不鎮壓則減少10點國運。”
這次李景隆根本不想讓起義規模繼續擴大了,直接說道。
“鎮壓!”
“同年發生特殊事件——天災頻發。”
“江陰、寧國等路大水,民流移者四十餘萬戶。泉州地震、武骨路地震,地陷,死七千餘人。財政5。”
“至元二十五年,算上5點財政盈餘,財政為50,國運為45。”
時間在李景隆的快速抉擇中,向前推進著。
“至元三十年,元軍攻爪哇國在受重大損失後退回泉州。財政10,國運10。”
“至元三十年,算上5點財政盈餘,財政為45,國運為20。”
“至元三十一年,你去世了,你將繼續扮演你的兒子帖木兒。”
“同年,黃河在杞、封丘、祥符、寧陵、襄邑等地決堤,於開封再次決堤。是否修黃河?”
玩到了這裡,李景隆的麵色已然慘白。
李景隆看著朱高煦,苦笑道“或許你是對的,如果當年選擇修黃河,現在財政還能撐得住,黃河也不會連年決堤了。”
“晚了。”朱高煦亦是有些怔然。
遊戲繼續。
“大德元年,和州曆陽長江水溢,漂沒房屋一萬八千五百餘家。黃河多處水溢,繼而決汴梁,再決杞縣蒲口。財政5。”
“大德二年,河決杞縣蒲口九十六處,泛濫汴梁、歸德二郡。財政5。”
“大德三年”
“大德四年”
不僅是黃河,淮河、長江,甚至是漢水,都開始出現連續的水災。
滴答滴答的汗珠,從李景隆的額頭流了下來。
他不得不權衡利弊,有條件地去救災了,可災卻始終救不過來。
“大德五年,發生特殊事件——雲南土司大起義。是否選擇鎮壓?”
李景隆把腦袋埋在了手臂裡,聲音沉悶地傳出來“我還有的選嗎?”
此時,經過李景隆一係列的“理智”抉擇,在以保財政為第一目標的前提下,大元朝廷的財政倒是還剩下15點,國運卻隻有5點了。
換句話說,“我大元”財政倒還挺得住,可是估計下一年就要亡國了。
畢竟,國運這個數值可是漲的比掉的少多了。
即便僥幸在未來幾年不扣國運,財政也已經撐不住了。
黃河、淮河、長江,都因為一直沒有維護水利工程,成為了帝國的放血口。
每年都在以10點朝上的財政數值,在不斷地扣除著李景隆之前通過各種努力攢下的錢。
李景隆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命運,他根本不想選擇了,這次他為了維持財政,直接輸掉了國家!
而且諷刺的是。
——如果他當時選擇修黃河,那麼持續兩到三位統治者後,元朝反而會迎來真正的治世。
到了這時候,財政反而支撐不了修黃河了,想修也沒有機會了。
李景隆非常地沮喪,他對自己的理智和決斷產生了懷疑。
不修黃河是一個理智的結果,朱高煦寧要亡國也得修黃河是愚蠢的——這是李景隆在不久前的判斷。
如今自己走到了死胡同,啪啪打臉。
李景隆用手錘著自己的腦袋,不可置信地問著自己。
“怎麼可能?怎麼會走到這一步?明明已經有很多很多的選擇了啊!”
沒有人回答他,朱高煦也忍不住插了一句。
“實在不行,再變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