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薑星火朱棣!
火繩銃長度約莫五尺多(明代327厘米為一尺),通體烏黑,表層刷了層漆,看起來充滿了冷冽感。
而每一箱火銃裡,配備了同樣數量的明晃晃的銃刀。
銃刀是長刺刀的樣式不過眼下還沒研發出懸掛式的,隻能火銃兵當短劍彆在腰間,需要近戰時把銃刀的圓形木柄塞進火繩銃的銃管裡,跟曆史上“快槍”的銃刀類似。
看了看非常圓且直的火繩銃銃管,薑星火好奇問道“這銃管怎麼製造出來的?柳升總往兵仗局跑,自然知曉,他解釋道“先拿一個大筷子一般的鐵挺做軸,
然後裹著燒紅的鐵錘鍛是三段鐵管拚成的,等接口燒的彤紅再用工具竭力撞合這還不算完,冷卻後用四棱鋼錐伸進去透轉其中,讓火繩銃的銃管內壁極為光淨,如此一來,方才發射火藥與彈丸毫無阻滯。”
兵仗局和兵器局製作火器的工匠,加起來有上千人,平均每天能造將近三十杆,而且品控很嚴格,東西雖然是手搓出來的,但性能並不差,用的材料也好,不會動不動就炸膛。
工匠都是在上麵刻上名字的,出了質量問題而非使用問題,最後是要追責的,自然不敢不儘心竭力。
薑星火點了點頭,查看起了火繩銃的彈藥,是三錢(約為15克)的標準彈丸。
薑星火又拿起一把火繩銃,掂量了一下重量上手估摸是六斤到七斤的樣子,配套了一根跟拐杖一樣的搠杆,也就是他提議的用來裝填火藥的工具,尾部有個小揪揪,裹了織物,試著模擬了一下,還是挺好用的。
所以,火繩銃(鳥銃)這是提前了一百多年問世了?
在薑星火前世的曆史上,鳥銃幾乎就是火繩槍的代稱,而作為一種舶來品,是大明原本沒有的產物,大明的火銃是沒有火繩的。
當時是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軍收複了被葡萄牙人和日本人占據的海盜窩雙嶼島(後世鄞縣浙江省東南海中),在戰利品中發現了一種奇怪的武器,不同於他們以往所使用的火銃。這便是中國人見到的第一杆鳥銃,都指揮使盧鏜見到後,便讓部下按此仿造。
也在差不多的時間,魯密國(大明對奧斯曼土耳其的稱呼)也通過貿易或進貢的方式,讓大明獲得了類似的火器,也就是魯密銃。
當下是永樂元年,換算成公曆是1403年,火繩銃在大明提前了145年問世。
看起來這似乎不算什麼跨時代的進步,但實際上這卻意味著,在火器的使用上,大明已經跟外國拉開了代差。
“去外麵試射一下。”薑星火說道。
這次反而是最叛逆的朱勇,率先抄起了一杆火繩銃,走到了縣衙外麵。
若是縣衙裡麵,非但施展不開,而且會造成恐慌,外麵的空地上就好多了。晚間沒有下雨,正適合火繩銃發射。
朱勇在眾人的注視下,熟練地完成了裝填發射藥,用搠杖搗實藥,繼而裝入三錢重量的鉛子彈丸並搗實,隨後開火門引燃火繩等一係列操作。
看得出來,朱勇平日裡一定是沒少練習的。
朱勇瞄準遠處的目標,用力扣動板機,扳機在火繩銃內部會聯動一個夾有火繩的架子,將燃燒的火繩接觸引燃,這根火繩是一種由細麻繩浸泡了土硝(硝酸鉀)後晾乾的可持續緩慢燃燒的引燃物,這樣,火銃手隻需要扣動扳機,就能引燃發射藥。“砰!”
伴著一聲響動,黑煙彌漫開來,銃管內的鉛子彈丸飛射而出,打中放在三十步外的靶子邊緣位置,將其打穿擊碎。
“勇哥好樣的!”“打得不錯!”
站在一旁的徐景昌和張安世忍不住拍手叫絕道。
朱勇卻依舊保持沉默隻有他自己才知道,剛才那一銃多少是漲點運氣的。火繩銃又沒有膛線,而且這是隨便撿了一杆槍,全靠手感打出來的成績。
不過此時自然是“不說話裝高手”的時候了,朱勇輕描淡寫地收拾好火繩銃,用餘光瞟了國師一眼。
快誇我快誇我!“確實不錯。”
薑星火笑了笑稱讚道。
“朱勇你小子可真行啊,今天夜裡居然還能夠打這麼準?”柳升也誇讚說道以前怎麼就沒看出來呢?你小子藏得可真深呐。”
不過看著朱勇,薑星火倒是感覺有點奇怪,他爹朱能明明是最堅定的“騎兵為王”理念的高級將領,但這個頗有叛逆的兒子,倒是對火器很興趣當然了,如果這是青春期的表現的話,那麼似乎也不奇怪了。
薑星火對永樂元年式火繩銃的威力,感到頗為滿意。
火繩銃的設計圖紙,雖然不是薑星火親自畫的,但其中許多構思皆由他,這東西的提前問世,自然是跟他離不開關係的。
而有了火繩銃,哪怕是最原始的,對於其他尚處於原始熱兵器和絕對冷兵器時代的國家來說,也是不折不扣的降維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