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蛀蟲_大明國師薑星火朱棣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大明國師薑星火朱棣 > 第四百四十章 蛀蟲

第四百四十章 蛀蟲(1 / 2)

大明國師薑星火朱棣!

《永樂新政紀事本末·鹽法改革》「當我們客觀地評價一段曆史時,我們可以發現,儘管明朝的洪武皇帝真誠地想為其臣民謀得更大的福祉,可顯而易見的是,他在開國時所製定的種種政策,如果將時間線拉長,在政策的長期成效方麵,可謂是與其本意截然相反。

在薑星火所發起的改革之前,朝廷無力解決財政上的窘境,因為鹽法涉及的利益是如此之重大,任何對現有鹽法製度的改變,顯然都會遇到極大的阻力,基於各種理由,朝廷沒有意願進行變革,文官士紳們的唯一共識就是堅持'成憲',也就是洪武皇帝最初的決定。」

「150萬兩?好啊,好得很!」奉天殿內,與會群臣鴉雀無聲。「砰!」

朱棣狠狠地砸掉了手邊的茶盞,怒道「廢物!都是一群飯桶!朕養了你們這幫蠢貨!賬麵查不出來,算數不會算嗎?還要國師親自算才能找出問題?!」

鹽稅這種東西,從賬麵來看當然是毫無問題的,人家根本不做兩本賬,直接就天衣無縫了。

可惜薑星火和夏原吉的計算角度不同,是直接把宋朝的鹽稅數據翻出來,然後等比例去計算的,根本不按鹽務衙門的賬走。

既然抽稅比例基本一致,官鹽市場占有率更大,那麼我直接按宋朝的數據,乘以06(宋朝一億人口,明朝六千萬人口),得出來的就一定是應收的鹽稅。

應收的鹽稅減去現在實收的鹽稅,再減去因為開中法兌換鹽引而減少的鹽稅,那就是被貪墨掉的部分了。

無論你怎麼做賬,做的再巧妙,再嚴絲合縫,也沒法規避掉這個漏洞。

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那麼這麼久了,沒人發現這個問題嗎?

當然有人,但發現的人,要麼位卑言輕不敢說,要麼利益相關不能說。

所以也就成了一些關鍵人物那裡心知肚明的秘密。

朱棣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朱棣原本以為鹽法雖然水深,但最多也就是十幾萬兩的規模。

畢竟之前李景隆管著銀課時候撈的那些,朱棣是一清二楚的,整個大明的銀課,都不見得能撈出來十萬兩白銀。

朱棣跟他爹朱元璋不一樣,對於文官貪墨,並非是一點都忍受不了,在朱棣這裡,隻要你能乾活,隻要你拿的不是很過分,他都是能容忍的。

但沒有想到,光是兩淮鹽場,被貪墨的就是以近百萬兩白銀來計算。

而且,這是每年!

大明開國三十多年,在鹽法裡,總共被吞噬掉了多少財富?

如果不是薑星火告訴他真相,恐怕他還要繼續蒙在鼓裡。

想想自己剛剛登基,屁股還沒坐熱龍椅呢,底下就已經烏煙瘴氣了。

這讓朱棣怎麼可能淡定?

這個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就是這樣,彆人都已經把你騙了了,結果你卻什麼都不知道。

而這個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你已經知道真相了,偏偏又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這就像是明知道自己被人給綠了,還得裝作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該吃吃該喝喝,該上班上班。

一想到這群人甚至連渣滓都不給朝廷剩下,朱棣便恨得咬牙切齒。

「陛下息怒!」

大殿上一片附和之聲,顯然眾位大臣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

這次參會的,主要是三法司和戶部,再加上內閣和總裁變法事務衙門。

「息怒?你們讓朕息怒?」

朱棣暴躁道「如此龐大的數額,朕如何息怒?!」

皇帝到底是真生氣還是表達某種姿態,與會的官員並不清楚

,但毫無疑問的是,這時候需要有人出來接話了。

皇帝的目光掃向誰,誰就得自覺點。刑部尚書鄭賜,刑部左侍郎馬京、右侍郎李慶,此時正是皇帝目光的聚焦點。到了這時候,他們哪裡還不明白,皇帝或許確實生氣了,但作為皇權的世俗化身,他生氣除了個人情緒的表達,更多的是某種再明確不過的政治信號。

—一皇帝對現在的鹽法製度非常不滿。

這時候關乎到他們的個人命運,之前他們便已經私下碰頭過了,自然不敢再有什麼反對,於是鄭賜出列說道。

「陛下息怒,請恕臣鬥膽,鹽法積弊已久,確實需要改變,刑部對於變革鹽法並無異議。」

「陛下,鄭尚書此言有理。」

新上任的審法寺少卿金幼孜也讚同道「這件事必須立即查清,否則後患無窮!若是查不清此事,鹽法上麵今日之事將會反複重演,我大明必定因此元氣大傷

金幼孜的說法雖然有些誇張,而且絕對有私心,想要借勢把新部門成立的第一仗給打好,但立場是沒錯的,其他大臣聞言,紛紛表示讚同,都覺得這是個巨大的危機,必須要從重從快處理。

想想這段日子以來,每天批閱奏折處理國事時那種麵對財政窘迫,憤怒又疲憊的感覺朱棣的眼睛紅得像兔子一樣。

朱棣的後背靠回龍椅上,臉色陰沉得嚇死人,一字一頓地說道「陳瑛,把調查出來的結果念一念,講講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眾臣聞言,皆屏住呼吸。

這可是涉及到了朝廷經濟命脈的大案子,誰敢亂說話?

就連大皇子朱高熾也老老實實地站在一旁。

這些日子,陳瑛一直負責著案件調查工作,他帶著都察院新補充、提拔進來的年輕禦史們傾巢而出,把黃淮布政使司走了個遍,根本不用那些巡鹽禦史。

雖然陳瑛為人陰狠,但這種酷吏卻無疑是皇帝手裡最好用的刀。

即便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陳瑛的都察院,依舊取得了相當驚人的成果。此刻,他神態恭敬,語調卻帶著一股淡漠,平靜說道「回稟陛下,都察院通過對兩淮鹽場的調查,雖然沒有搞清楚國師計算出的150萬兩鹽稅虧空出在何處,但既然兩淮鹽課約占全國鹽課的一半,如此說來兩淮鹽場有大約70—80萬兩的鹽稅虧空,總該是有些端倪的,這次倒是可以相互印證,已經查出了不少問題。」

「其一,是納糧與領取鹽引的順序問題。」

「原則上講,國朝鹽務衙門根據開中法的要求,是'召商輸糧而與之鹽',而開中的商人每獲得一引鹽而須上納的糧食數量,根據開中要求的路程遠近等因素確定,被稱為則例實際施行的時候需要鹽務衙門編製勘合及底簿,然後發給對應開中目的地的布政使司及都司、衛所。隻有商人把糧食運抵繳納到目的地,目的地所在的布政使司、都司、衛所簽字了,用公文形式書寫其納糧及應支鹽數,然後商人才可以憑公文去對應的轉運提舉司照數支取鹽引。」

事實上,對於納糧和取鹽的先後順序,朱元璋是有明確規定的,也就是「鬻鹽有定所,刊諸銅版,犯私鹽者罪至死,偽造引者如之。鹽與引離,即以私鹽論」,鹽引是商人將糧食繳納到目的地後才能獲得的憑證,就像是某種任務兌換獎勵的憑證一樣,本質目的是為了儘可能地保障朝廷的鹽稅不出現以外,而老朱所謂的「鹽與引離,即以私鹽論」,更是就差把「寧可錯殺也不放過」的態度挑明了上學不帶作業可以說自己忘家裡了,要是運鹽的時候沒有鹽引,那你腦袋就得搬家了。

陳瑛繼續道「但都察院的禦史在徹查兩淮鹽場的轉運提舉司時發現,有本地豪商,是先取鹽

,後納糧。」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凜然。

順序這東西很重要,在大多數情況下,順序一反,很多事情就不對勁了。

先上車後補票還是小事,若是玩的複雜了,那就是空手套白狼,這邊拿著鹽引,不去取鹽,而是以鹽引為抵押物去借錢,借來幾倍甚至十幾倍的錢,再打通關係拿鹽引,若是周轉不開就先賣鹽換了錢,然後再把錢給晉商一部分,讓他們去運糧,如果是一引鹽倒也無所謂,如果上萬引呢?

這跟某些產業的玩法是一樣的,先拿著憑證去拉資金透支,再辦事情,最後若是糧食運抵不了目的地,那也沒辦法,鹽引被透支了是大事,誰都不敢戳破這層窗戶紙,隻能自己做爛賬了。

朱棣這時候沒說話,朱高熾、夏原吉、鄭賜等人,神色也都明顯有些詫異,鹽法之混亂,顯然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但是誰也沒想到的是,短短三十多年,開中法最重要的根基都被動搖了。

「還有什麼?接著說。」

「其二,是灶戶跨過鹽務衙門直接與商人接觸。」

軍戶是當兵的,灶戶自然是燒灶的,在老朱規定的大明社會分工下,灶戶是食鹽的生產者,而灶戶生產的食鹽,從性質上來講,一共分為兩種,一種是正鹽,另一種是餘鹽。

正鹽是灶戶需要上繳給朝廷的規定部分,也就是每年鹽產出總量指標,分配到每個人頭上的定額,譬如今年需要生產200萬引鹽,給每個鹽場分配後,鹽場再給不同的片區分,最後再給灶戶分,這種方式屬於賦稅性質,也就是所謂的計丁辦課。

餘鹽顧名思義,就是剩餘的鹽,也就是除了正鹽以外,灶戶多煮出來的鹽煮鹽過程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正如種田一樣,不是說有多少種子或者土地麵積有多大,就一定有多少產出的,雖然灶戶的指標大部分時間都難以完成,但偶爾出現比預期指標要多,也是很正常的。

灶戶手裡的正鹽和餘鹽都需要如數上繳,但按照鹽法一開始規定,「餘鹽者,灶戶正課外所餘之鹽也。洪武初製,商支鹽有定場,毋許越場買補;勤灶有餘鹽送場司,二百斤為一引(引分大小),給米一石」,餘鹽可獲得高於正鹽一倍的工本費。

嗯,不要以為大明是大發慈悲,這玩意就跟現代的支付寶刷地鐵卡一樣,名義上每個月消費滿多少錢以上可以打折,但實際上你就是天天坐,最後也隻是勉強過線一點而已,打折後賺到的部分,還不夠受累的。

而按照鹽法規定,開中的商人是在納糧後才能到鹽務衙門的倉庫支取食鹽,是不能跟灶戶有什麼聯係的,灶戶手裡的鹽上繳後,也是從官府的米倉裡領取作為工本費的米,也就是「令兩淮運司於各場便利處,置立倉囤,每年以揚州、蘇州、嘉興三府所屬附近州縣,及淮安倉並兌軍餘米內量發收貯」。

「但是餘鹽工本米改為工本鈔後,由於鈔法日漸崩壞,寶鈔實際幣值是在下降的,灶戶本來僅憑正鹽收益就無法養家糊口,所以隻能日夜煮鹽,以增加鹽產量的方式來維持生活但由於朝廷赤字嚴重,鹽務衙門管理混亂,越來越多的餘鹽,出現了無力包收的情況,麵對灶戶的抗議和商人們的請求,鹽務衙門開始默認,商人可以繞過鹽務衙門,直接從灶戶手中收取餘鹽,以緩解餘鹽過多而鹽務衙門無力照單全收的窘境。」

「而且」

說到這裡,陳瑛這麼猖狂的人,都不太敢說了,但皇帝盯著他,他也不能不繼續說下去。

「根據禦史的實際調查,驅使灶戶和商人直接接觸最重要的原因還不是工本鈔的改變,而是丁鹽製。」

正如一開始是用米來收灶戶的餘鹽一樣,一開始對於正鹽這種賦稅性質的,也跟現在的製

度不一樣,用的是戶鹽製,也就是征稅時以戶為基本單位來收正鹽。

但這種製度顯然是有問題的,那就是有的灶戶家裡丁口多,勞動力多,完成正鹽任務很簡單,完成以後,還有餘力多煮鹽,煮出來的餘鹽,就都是自家財富。

「兩淮鹽場煎辦鹽課,其役不均,灶戶有一丁而辦鹽三十引者,有七八丁亦辦三十引者。」

當時巡鹽禦史發現了這一問題,於是給朱元璋上書如是說道。

鑒於戶鹽製這種製度明顯存在嚴重的弊端,因此老朱下令按丁口數來征收鹽稅,洪武二十三年,丁鹽製正式在大明的一京十三布政使司通行但按丁口征收正鹽雖然看起來很公平,而且也為朝廷增加了鹽稅收入,但實際上給灶戶造成的負擔,比以前還要大。

於是,一邊是需要繳納更多的正鹽,一邊是餘鹽隻能換日漸貶值的寶鈔,也就怪不得灶戶要鋌而走險,冒著違反鹽法的風險,直接把手裡的餘鹽賣給出價更公平的商人了。

但這樣做的後果顯而易見,破壞了開中法的根基—鹽引製度。

朝廷給灶戶寶鈔,灶戶向朝廷繳納食鹽,這是閉環的過程,商人想要獲取食鹽銷售的資格,就隻能向朝廷購買鹽引,鹽引就是銷售食鹽的合法依據。

現在鹽引和納糧的順序出現了混亂,灶戶又與商人直接接觸導致鹽引的邏輯失效沒有朝廷這個中間商賺差價了,哪個商人還會費勁巴力跑去先給邊關運糧食再來拿鹽引呢?

正是這兩點,導致了鹽稅的收入憑空消失了150萬兩。

弄清楚了這150萬兩究竟是怎麼消失的以後,殿中眾臣,不由地心頭忐忑。

看來,一場血雨腥風已經無可避免了。

「臣派往兩淮鹽場各地之人,帶回了一些信息和票據,此事事關鹽政大業,臣不敢擅專,所以特來呈送給陛下禦覽。」陳瑛說著雙手遞上一封信函。

朱棣拆開信封,取出裡麵薄薄的信紙掃了一眼,臉色瞬間黑得如同鍋底一般,抬頭看著殿內的眾臣,咬牙切齒道「豈有此理!鹽稅收納不足,還敢貪墨如此之多?你們就是這麼報答朕的嗎?!」



最新小说: 穿越之異界魔修 和渣夫雙重生後,看上他的死對頭 穿越五年後,我和清冷男主有了崽 反派人渣,女帝都倒貼是怎麼回事 山林大蛇芸兒白蛇 繁花錦繡不如逍遙一生 鎧甲:全校麵前變身掌控一切終極 黃金年代,我靠文娛立命 開局氣運加持七個哥哥團寵小奶包又軟又萌 兵者,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