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柳帶著郭嘉穿過來時的山道,向著山脊的背麵走去,接著又一連下了幾個坡,郭嘉遠遠就能聽到流水的聲音。
這裡竟然單獨建了一座寨門,每個小山頭都有甲士駐守,這守備的力量絲毫不亞於大帥所住的地方。
“大帥!”
瘦猴正在值守,見大帥走來,連忙行禮。
“沒有差錯吧?”
“沒有!”
“我進去看看!”邊柳說道,瘦猴連忙讓開一條道。
“大帥,這裡是?”郭嘉感到好奇。
“進去看看就知道了,走!”邊柳擺手道。
往裡走,郭嘉就看到沿路挖了好幾個池子,裡麵泡著許多樹皮,竹子,破布……
對於浸泡脫膠,郭嘉並不陌生,就連普通老百姓也知道將一些桑麻的枝杆浸泡在水裡,長時間後再暴曬,曬乾之後趕夜路時可以當火把用。
如果加入草木灰,青石灰等,更可以加快這個流程。
“大帥這是要造紙?”郭嘉問道。
邊柳點了點頭,詢問道“奉孝可知道紙張是怎麼來的?”
“古人刻石記事,可這代價未免大了些,後來人們就發現了木板、竹簡,可這也不方便,要說最適合攜帶,自然是絹布、獸皮、可這二者珍貴,若非珍貴典籍,除了皇室又有誰用得起?人們見這絹布是由絲織而成,便想那桑麻同樣有細小纖細之絲,於是便采用水煮搗碾的工藝將其搗成漿,再倒入篾篋,然後經過碾壓晾曬漂白等工藝。後來尚方令蔡侯采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材料,紙張質量得以改進,這就是現在我們常見的紙。”
“奉孝果然博才!”邊柳稱讚道。
紙張的出現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積累,而不是某人某時突然出現的。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事已開於上古,而使漢、晉時人擅名記者,何其陋哉!
郭嘉聽到邊柳的稱讚並沒有高興,而是說道“隻是如今,這破布漁網,價值也不菲,而且山中獲得艱難,大帥若依此術造紙恐怕成本不菲。若僅僅隻為山中所用,恐怕還不如采購來的便宜。”
事實上,邊柳寄托的自然不是蔡倫改進的造紙術,而是後世《天工開物》上所記載的竹紙。
此時北方的氣候仍適合竹子大量生長,而此時也正是新竹大量生長的時候。
因此,邊柳已經下令,大量砍伐新竹,截成5到7尺長,就地挖塘,引水浸泡。
按照《天工開物》所說,這個過程需要一百天。所以邊柳也不閒著,而是讓郭興帶人先用桑麻破布實驗流程。
郭嘉跟隨著邊柳往裡走,竹屋內修建了床榻大小的紙槽,邊上擺放著一個細竹絲編成的篩網,大小正好和紙槽相當。
“傳統的造紙之法,是將紙漿倒入木竹製成的小型模具中,然後將其脫水碾壓。而此處研製的造紙之術,最關鍵的一環便是抄紙簾。”邊柳指著篩網說道。
這時,剛好郭興從烘紙房趕了過來,邊柳便讓其示範給郭嘉看。
郭興也沒有指揮旁人,而是親自上陣,抬著紙簾的一頭,另一個熟練紙匠抬著另一頭,將紙簾伸入水中,蕩起紙漿收入簾中。
紙簾抬起的時候,水重新流回紙槽。郭興抬著紙簾將其翻麵,然後扣在一旁的木板上,讓紙張落下。
“這樣一次可以疊積上百張,然後用木板摁壓將水分榨乾,之後將其一張張揭起,送入烘紙房,就可以得到一張張白紙了。”郭興向郭嘉演示道。
“有無成品?”邊柳詢問道。
“大帥這邊請!”
在郭興的引導下,幾人穿過揭紙房,烘紙房就看到了一些撒放還有成堆的白紙。
邊柳上前又用手撫摸了一下,又用手指撚了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