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劉寵其人,秦瑱的印象不是很深。
因為劉寵在漢末之時,並沒有多少事跡,作為一個諸侯來說,甚至比不上劉繇等人。
曆史關於其記載,總的來說就四個主要事件。
第一是漢靈帝在位時,陳國相師遷上奏劉寵與魏愔共祭天神,有大逆不道之罪。
但因為劉宏剛剛處理完渤海王,故而將其赦免。
第二則是黃巾亂起,劉寵憑借數千勁弩保境安民,在其國相駱俊的努力下,收歸難民十幾萬。
第三是群雄討董之時,劉寵率領軍隊屯駐在陽夏,自稱輔漢大將軍。
最後,就是公元197年袁術向陳國討要糧草,被駱俊所拒絕,於是袁術大怒之下派張闓為刺客,假借因私事而路過陳國,乘機殺死了駱俊和劉寵。
這也是原本曆程中曹操討伐袁術的導火線!
隻不過由於他的改變,導致袁術甚至沒有把目標放在陳國的機會。
由此也使得劉寵活到了現在的時間點。
本來秦瑱覺得袁術現在已經兵敗,龜縮於汝南東北諸城之內,劉寵的命運也有可能會改變,故而暫時沒有多管。
可現在劉曄這封信件卻是提醒了他,曆史的車輪是存在慣性的。
有時候即便大局改變,有些小事情還是會依照曆史慣性發生。
雖然袁術已經兵敗,可這貨可不是個安分之人,絕對不會甘於失敗,勢必想法設法都要卷土重來。
而就現在的局勢來看,袁術要想再度崛起,唯一的辦法,就是吞並陳國!
因為陳國雖然不大,卻是真正的人口稠密之地。
依照漢末統計數據,陳國一共隻有十二個縣,卻有十二萬戶之多,人口超過一百五十萬。
後雖經過黃巾之亂,百姓卻沒有太大損傷。
即便是他們現在這個時間點,陳國也有上百萬人口。
兼之劉寵擁兵數萬,即便疏於訓練,那也是幾萬大軍。
一旦將陳國吞並,袁術就能再度坐擁富庶之地,招兵買馬。
也就是說,劉寵在這個時間線上,還是有極大的可能重蹈覆轍,被袁術所殺!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對他們並不是壞事,但也不算好事!
因為劉寵一死,他們就能順勢吞並陳國這一塊兒肥肉。
不過沒有劉寵作為緩衝,他們日後就要直麵老曹的壓力。
若是南下奪取江東之時曹操趁勢出手,那他們也有可能會翻車!
因而現在增不增兵,增兵又該怎麼增,瞬間讓他陷入了深思。
這不是簡單的外交問題,而是戰略決策問題。
有時候戰略決策不好,就會導致處處被動,滿盤皆輸。
他作為戰略決策者,自然需要深思熟慮。
而劉備本來心情還是頗為輕鬆地,畢竟在他看來,他們要完成的目的已經大多完成。
接下來就是打廬江的問題,與之相對,在不在陳國增兵反而是其次。
可他沒想到自己一番話說完,竟然會讓秦瑱露出這種沉思之色,一時心中一緊道:
“軍師何以如此,莫非劉寵之事,還有深意?”
他這一問話,便將秦瑱驚醒了過來。
看著劉備一臉擔憂之色,他便點頭道:
“正是如此,劉寵此事遠比表麵更為複雜,因陳國眼下位於三家交界之處,劉寵疏於防範,便會給曹操袁術可趁之機。”
“眼下曹操背靠朝廷,自不會主動出兵,可袁術其人龜縮於汝南之地,恐會對劉寵發難。”
“他若有心,便可直接出兵陳國,袁術一動,曹操亦會動作,兩家便會再度交兵。”
“以袁術兵馬,不是曹操對手,陳國必被曹操所獲。”
“如今我軍雖與曹操接壤,中間卻有劉寵作為緩衝,曹操難以對我軍發起全麵攻勢!”
“可若是曹操奪取陳國,他便能從汝南、陳國、梁國、山陽等地向我軍發起進攻。”
“憑我軍當前軍力,絕不是曹軍對手!”
“同理,即便曹操不攻我軍,我軍大部分兵力也將被曹操牽製,從而導致無法全力南下江東。”
“眼下江東形勢雖亂,可孫策卻不是善與之輩。”
“我軍若被曹操牽製,絕難奪取江東!”
“故而劉寵若是出事,對我軍目前絕非好事。”
聽著秦瑱之言,劉備自是眉頭一皺,這種戰略問題他還真沒怎麼考慮過。
現在一聽秦瑱分析,便發現劉曄這個提議貌似並非突發奇想,而是有著同樣的擔憂在其中。
想到此處,他不由又對秦瑱道:
“那若是我軍現在修書一封,前去提醒劉寵戒備,不知能否解決此事?”
“現在修書前去,亦恐無大用!”
秦瑱搖了搖頭道:
“眼下問題關鍵不在於劉寵,而在於袁術!”
“因我軍與劉寵,頂多算是交好,不算盟友,即便提醒劉寵戒備,也難保袁術會出詭計!”
“也無須動兵,他隻需遣一刺客前去刺殺劉寵、駱俊,便可保陳國大亂!”
“但此事亦是在下推測,即便告知劉寵,恐怕劉寵亦難防備!”
現在他們的困難就在於袁術殺劉寵用的不是什麼明麵上的招數,而是派遣刺客!
他雖然知道袁術可能會派遣刺客,但沒有事實依據。
這個時候總不能空著一雙手,就去告訴劉寵你要被刺殺了吧!
不說劉寵會不會信,即便劉寵信了又怎樣?
畢竟,原本曆程中袁術憑什麼能確定張闓能殺了劉寵?
並且在刺殺劉寵的同時,還能刺殺駱俊?
從種種跡象來看,這一場刺殺不是簡單的派人行刺,而是有預謀的暗殺。
甚至劉寵麾下都可能有內奸。
關於此事曆史沒有詳細記載,便有諸多變數。
袁術不能直接刺殺,也有各種各樣的突發情況。
終究還是那句話,隻有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