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宗訓喝了幾口茶,續道:
“每司設司長一名,次長二名,官職分彆為正五品和從五品。司員為正六品。
至於針對當下我大周州府數目,應當新設多少個司,就由內閣這些天討論確定後,上稟給朕。
官員不足的問題更好辦,擴大進士錄取比例即可。
寇愛卿,如今我大周進士錄取的比例如何?”
科舉製度創立於隋唐時期,最初由吏部主持,主考官為考功員外郎從六品下)。唐朝開元年間,科舉考試轉由禮部主持,主考官升為侍郎正四品下),並被後代延續。
吏部是管理官員選拔、升遷、獎懲的部門,而禮部則主要負責祭祀、典禮、外交、學校、科舉等事務。
科舉考試從吏部轉到禮部,標誌著科舉考試機構完全從官員銓選機構中脫離出來,取得相對的獨立性,這是科舉製度向規範化發展邁進的重要一步。
柴宗訓廢除“推舉製”和“恩蔭製”後,所有人皆需通過“科舉”,方能步入仕途。
因而這些年來,主持科舉的禮部,權勢漸重,已從之前六部中排名末尾兩名,上升至了前三位,地位與吏部、戶部不分軒輊。
寇準出班道:
“回稟陛下,自開“四科科舉”以來,我大周科舉曆年來錄取人數已遠超曆朝曆代同期,百姓中的良材多了許多晉身為官的機會。
總體來看,目下全國科舉,自考秀才開始計,至中得進士,文科錄取率約在萬分之六,武科錄取率在千分之一,商科錄取率在千分之三,工科錄取率在千分之五。”
文科需要攻讀的經史子集浩如煙海,難度自不必說。
而武科亦需家境優渥、自小培養。
商科和工科則因新開不久,競爭相比文武兩科要小些。
柴宗訓笑道:
“如今朕大周已開始全麵步入商業社會,四科進士這錄取率太低了!
隨著商業社會的日益繁榮、行業眾多,朝廷所需管理的政務未來必將持續大增。
傳朕旨意,自今往後,四科科舉自秀才的鄉試起,錄取率一律提升一倍!
並在各州府中,於刺史、通判之外,新設知州一名,專管民間商貿、工坊之事,促當地的經濟發展。”
大周官員體製大體承唐製,刺史主管州府的軍政大事,通判則負責當地的剿匪緝盜等治安事務,經濟上之前並無專門的官員主管。
聖旨發出之後,全國的士人、官員皆大歡悅,因皇帝倍增科舉錄取人數,便是多了許多民間人士讀書做官、改變命運的途徑。
而隨著工、商科舉開科取士十多年來,計有二十多萬名工商進士步入官場,不斷擴大全民對工商的認知和重視。
在柴宗訓這些年的大力推動下,“要想富,看工商”已在大周百姓中形成了共識。
而千年來的官本位思想,在柴宗訓依法治國、嚴格治吏、狠抓貪腐,明確權力界限的多項施政,且全國工商業興旺發達之下,已漸趨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