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賢心中遲疑不已:如今遼國大敗於大周開熙帝郭宗訓,國中臣民或多或少會將戰敗罪責歸於皇帝,而麵對大周的軍事重壓,與大周議和以保全遼國社稷的呼聲愈高。
而母親為漢人,有一半漢人血統又精通詩詞歌賦的耶律質睦自然是與大周議和的最佳人選,因而代耶律賢為帝的朝堂中的政治暗流遽生。
耶律賢怒道:
“皇後,你的意思是朝堂中北院大王耶律屋質等人想要推舉耶律質睦為帝?!
非朕相救,質睦早已身死棄市,他竟然敢背叛朕?!”
在遼國應曆末年約九六八至九六九年),耶律質睦與穆宗耶律璟的後宮宮人私通,被穆宗發現後,引發了極大的憤怒。
質睦被捶打數百下,幾死。刺毀一隻眼睛,施以宮刑,並被下獄,準備棄市。
然而,恰在此時,遼穆宗野外狩獵時,在醉酒後被禦廚刺殺。
耶律賢登上皇位後,質睦因此得以逢凶化吉,被釋放並爵複寧王。景宗還把與質睦私通的宮人賜給他,讓他們成為了眷屬。
蕭綽聽罷,默然不語,隻靜靜的看著耶律賢。
良久後,耶律賢頹然歎了一口氣,心中知眼下情勢,耶律質睦極有可能在朝中勢力推動下謀奪皇位,而耶律屋質乃三朝老臣,奸滑無比,政治是不會講半點感情、最為冷酷的。
良久後,耶律賢狠聲道:
“即如此,朕便在皇宮設局,令飛狐司指揮使蕭天都一舉將質睦和屋質等人統統拿下!”
蕭綽緩緩道:
“陛下,這是萬不得已之時才用的辦法。若是我大遼朝廷自己先火拚起來,國勢更危,隻怕會勾起周帝郭宗訓趁機滅亡我大遼之心!
以臣妾之見,眼下當務之急是先穩住大周皇帝郭宗訓、穩住我大遼社稷,隻須陛下與周帝談成合議,使外部危脅解除,則朝堂內部的耶律質睦等人對皇位的威脅,陛下皆可壓製住,不致為患。”
夫妻二人密議了半天,最終決定派心腹近臣、北院樞密使耶律賢適前往幽州向柴宗訓乞和,同時令心腹蕭天都以飛狐司嚴密監視朝中眾臣與軍中眾將的動向。
耶律賢適,生於九二八年,字阿古真,遼景宗的近臣。他是於越魯不古的兒子,嗜學有大誌,滑稽玩世,人莫之知。
應曆十七年967年),耶律賢適奉命會討伐烏古部,得勝而歸,被授予右皮室詳穩。他曾勸耶律賢不要私下議論遼穆宗酗酒荒政,使得晚年嗜酒暴虐的遼穆宗耶律璟不懷疑耶律賢,耶律璟死後,耶律賢得以接皇位。
應曆十九年969年),耶律賢即位為景宗,以諫言有功加檢校太保,遙授寧江軍節度使,賜推忠協力功臣的稱號。
至於與大周皇帝柴宗訓談判的底線,耶律賢和蕭綽商議後,交待於耶律賢適三點:
其一、遼國不割地,可賠款。
其二、可向大周稱臣,但不可稱兒皇帝,最多大遼自認“侄皇帝”。
其三、為使周帝柴宗訓答應議和退兵,可向大周每年輸貢,上限為八十萬兩。
這三點底線之外,談判時由耶律賢適自己把握,一定要和周帝柴宗訓簽訂退兵和議。
北院樞密使耶律賢適接旨後匆忙準備了三天,便與百多名隨從攜帶著黃金二百斤,百年人參百隻,熊掌、鹿茸等上千隻,遼國下屬的契丹族、奚族、漢族、阻卜、女真、室韋等各族美女各6人共百名,於開熙十五年二月五日自上京啟程前往南京幽州)。
此時,周帝柴宗訓與眾將議論了多日,對於下一步戰略遲疑不絕。
以第三兵團大都督景勝、第五兵團大都督張凝為代表的一派,主張乘“燕雲戰役”的大勝再接再厲。
認為遼主耶律賢隻剩了八萬禦帳板甲親軍,正是遼國最虛弱的時候,待全軍休整完畢後,繼續北上攻打遼國上京,就此滅亡遼國。
而以第一兵團大都督折禦勳和戶部尚書呂蒙正二人為首的一派,認為此次“開熙北伐”已完成了即定目標,雖重創遼軍,然而全軍損失亦很大,出征時的三十萬大軍隻剩了十五萬人,且有四萬多名傷員亟需回汴京才能得到良好的救治。
而遼國耶律賢殘軍尚有十六萬,且其國還有各地的地方軍二十萬大軍可以征調前來,以大周現時兵力不易攻滅。
呂蒙正道:
“陛下禦駕親征已曆半年,眾軍士血戰了數場,師老矣。
所謂“月滿則虧”,以目下十餘萬大軍硬要繼續攻打尚有兵力三十餘萬的上京,陛下在此,臣以為太過冒險。
且“燕雲十四州”新收,民心不穩,當地餘糧幾乎之前已儘被遼軍搜刮乾淨,軍需隻能從我大周腹地運來,極耗民力、時間,而運輸不易。
臣以為不如挾大勝之威,逼耶律賢簽訂向我大周年年進貢的和議,以削弱遼國,然後陛下班師回京,未來待合適時機再伐遼國。”
柴宗訓聽罷,心中也傾向於呂蒙正就此罷兵回朝的看法。
柴宗訓誌得意滿地道:
“此戰即已取回“燕雲十四州”,將士們折損也很重,那便班師回京罷。
隻是這讓遼國俯首朝貢之事,莫不如就由呂愛卿前往上京走一趟,令耶律賢聽命?”
呂蒙正笑道:
“陛下勿憂,臣料遼主耶律賢會更急於向陛下求和,這二、三天內,遼國使者必到。
遼人向以武力論英雄,耶律賢如今威望大損,隻怕朝堂內異見紛起,又以其弟寧王耶律質睦的威脅最大。
耶律賢若不早日來乞求陛下簽訂和議,遼國朝廷大有發生政變的可能。”
柴宗訓大笑道:
“呂愛卿果然識見明快,怪不得李相說你有“宰輔之器”!
這麼說來,朕隻須在幽州休整大軍,耶律賢必會嚇得前來乞和,朕在這裡等他的使者就好。”
柴宗訓當即命傳聖旨於汴京留守、首輔王著,著立即在大周全境各地州府招募十八至二十歲青年三十三萬人入龍驤軍、龍驤衛,除了補充“燕雲戰役”中折損的十五萬軍士之外,新組建龍驤軍第七、第八兵團。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