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宗訓道:
“夏州刺史符昭願,精誠為國、忍辱負重,在此次掃滅叛黨李繼遷一事中實居首功。
如今李繼遷很有可能逃往了黠戛斯一帶,而黠戛斯亦是大國,與我大周新收的遼國西部國土相鄰,須派重臣率精兵強將駐守方可。
為酬魏王一家的功勞,朕意遷魏王家族於阻卜城,世鎮此地。遷符昭願為阻卜州刺史,封“武信侯”,未來此爵與魏王爵二者共世襲。”
眾臣才知夏州刺史符昭願起兵“清君側”,乃是奉柴宗訓之令,設下的誘李繼遷入伏的圈套。
亦可見皇帝與魏王家關係之親近,對於符昭願被委以邊境大州阻卜州重任,當即都表示讚同。
戶部侍郎王禹偁出班道:
“啟稟陛下,遼地多為草原,其上之民曆來逐水草而居、常年遷徙,朝廷派往大草原上建立州縣統治的官吏,在統計當地民眾戶籍與征稅時,極為不便。
且長久下去,遼地之民縱遷移他國,官府亦無可奈何。”
王禹偁,生於顯德三年954年),字元之,濟州钜野人。
王禹偁出身於以磨麵為生的貧苦人家,天姿聰穎,少年就學鄉裡,9歲能賦詩,10餘歲能撰文,長大後寫的文章豔驚四座。
開熙十七年九七六年)中一甲進士第十二名,得以入仕。
初選任成武縣主簿;一年後遷大理評事,任長洲知縣,開熙二十年為刺史。
今年初剛因“考成法”評定優異,升任戶部侍郎。
柴宗訓心中沉吟:想要長久將大草原置於中原漢王朝治下,根本還在於能讓這些遊牧民族豐衣足食。
大草原夏秋水草肥美用之不儘,到了冬春卻又無草可食,破局點在於如何存儲草料。
民以食為天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柴宗訓腦海中靈光一閃,想到了“青貯法”。
青貯飼料始於古埃及文化鼎盛時期,早在4000年前埃及人就在石製容器中青貯小米。在羅馬帝國時代已應用於青綠飼料的貯芷。
在我國,據曆史資料記載,遠在南北朝時期,就開始采用很完備的乾草調製和貯存方法。
元代《王禎農書》和清代《豳(bin)風廣義》中記載有苜蓿、馬齒莧等青飼料發酵方法,其實就是青貯原理的應用。
柴宗訓道:
“上千年來,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致生產力低下,一到年景不好時,無草可食,大批牛羊餓死,百姓也陷入斷糧困境,便易成大草原上動亂的誘因。
若能有妥善的保存草料的辦法,使大草原上的百姓在春冬時不缺草料,無生存之憂,那麼自然也可使他們定居下來。”
柴宗訓回憶了幾遍前世中的“青貯”技術,將幾個要點說了出來與工部尚書竇儀等人討論:
其一:原料要在營養成分好、產量高的時期進行收割和加工。如苜蓿草、三葉草、苕子、蠶豆苗等在孕蕾至開花初期收割。
其二:製作合格的青貯窖,青貯窖的形式不一,有圓形和長方形。窖必須高於地下水位50厘米以上,長方形四個角必須做成半圓形,這樣容易壓實原料,便於青貯料下沉,排出殘留空氣,內壁一定有一定斜度,口大底小。還要遠離河溝、池塘,以防漏水、漏氣等。
其三:原料切短,含水量適宜,易使其發酵。
柴宗訓印象中用帶棒玉米做基料,效果會很好。
經個多月工部與皇家科學院的教授一同實驗多次後,完善了“青貯法”的一些操作細節。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