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互換大營
熊津都督府。
房仁裕目光一動不動的看著麵前的地圖,眉頭鎖成了川字。
相比陳青兕的猜測,房仁裕是直麵叛軍越打越強的情況。
作為百濟方麵的最高軍政統帥,房仁裕對於百濟的隱患並非毫無察覺,相反他比任何人都早意識到這點。
畢竟他是直接麵對這些隱患,而陳青兕需要從六十多封捷報中琢磨。
房仁裕並沒有向朝廷說明情況,當然存著一定的私心。
房仁裕出生於官宦之家清河房氏。
清河房氏曆史悠久,但一直以來都沒有出現扛鼎之人,直到房玄齡的出現。
這位大唐王朝的開國謀主,總領百司,執掌政務達二十年,將房家走向巔峰。
奈何虎父犬子,如此了得的人物,竟生了一個將門楣敗壞乾淨的房遺愛。
房遺愛跟隨高陽公主謀劃,氣得李治直接廢除了房玄齡配享太廟的待遇。
這當然不隻是廢除一個待遇那麼簡單,意味著房家子孫,再也無法享受房玄齡帶來的榮耀。
古人重視家族門第。
房玄齡一脈因房遺愛垮塌,房家的重擔理所當然落在了房仁裕的身上。
尤其是房仁裕早年喪父,由母親李氏撫養長大,當時正逢亂世,在成長的路上受到了房氏宗族的關照庇佑。
房仁裕深受家族恩典,也理所當然的站了出來,扛起了房家的大梁。
隻是房仁裕仕途不算坎坷,卻也不算順利,一路立功晉升,職位最高是左領軍衛大將軍,與他那個年紀比他還小的侄兒房玄齡依舊有著天地之彆。
房仁裕現在的功績地位隻能保障自己兒子此生順遂,並不能庇佑整個房氏家族。
這次鎮撫百濟,卻給了房仁裕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房仁裕現在的資曆功勳距出將入相就是臨門一腳,隻要把握此次機會,即能庇佑房氏,重振房家門楣。
儘管因為境內叛軍四起,很多政令不通,導致民怨沸騰。但因朝廷留下了足夠兵馬,房仁裕又是知兵之人,能打勝戰,所以一切都還在掌控之中,他自然不甘心將實情相告,對於百濟之事,報喜不報憂。
但正應了一句話,一句謊言,要用十個謊言去圓。
房仁裕不斷地向朝廷傳遞捷報,一副皆在掌控之中的模樣,他本打算尋機徹底斬殺賊首,結果一次又一次的錯失良機,以至於現在越發不可控製。
房仁裕身為三軍統帥,已經察覺出唐軍有些疲了。
值得向朝廷誇耀的戰報就有六十三份,不值得一書的摩擦勝利,百次有餘。
賊人利用百濟地形優勢,往來襲擾,他們被動出擊。固然每每都能取勝,卻也有疲於奔命的情況存在。
“不能這樣下去了!”
房仁裕拳頭不住的敲著大腿,他已感覺吃力,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結束戰亂。
局勢將完全超脫掌控。
房仁裕苦思對策,一時無果。
現在的情況那是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打,叛軍大多都是聞風而逃,躲入附近山中。
百濟的山連著長白山山脈,山險林深,不易深入。
可真要不管,對方將會呈現燎原之勢。
房仁裕想破腦袋都沒有想出好辦法,不免有些心灰意冷,生出一念:“不如趁著現在一切還在掌控之中,將事情向陛下如實彙報?”
正當他猶豫不定之時,忽聞京中來人。
房仁裕忙道:“可知是何人?”
門房護衛說道:“卻是不說,隻是說是都護京中故友。”
房仁裕一驚,其實他在京中沒有什麼故友,不過在他升任熊津都護的時候,收到了一封武皇後的密信,信中說感激他當年仗義支持,送他一份大禮。
房仁裕最初沒有放在心上,他支持廢王立武可不是為了武皇後,而是趁機站隊,想要借平定陳碩真的戰功留在京城,隻是沒有成功。與武皇後沒有半點關係,對於她這份大禮,並不感興趣。
畢竟後宮不得乾政,武皇後作為國母,而他是外臣,兩人之間,不宜接觸。
所以,房仁裕當即就將信燒了,完全不予理會,連回信的念頭都沒有。
然後就在不久以後,他得到了旨意,升任熊津都護,負責鎮撫百濟。
房仁裕立刻意識到這就是大禮。
武皇後竟有能力將她安排到百濟擔任熊津都護,這份力量遠遠超出房仁裕的預料。
對於那位深宮裡的武皇後也高看了好幾眼,寫了一封感謝信函寄到武家。
這一聽“京中故友”,房仁裕立刻意識到可能是武家人,當下將他請入廳堂。
正如房仁裕所想,這位“京中故友”正是武家人,叫武惟良,武則天的族兄。
武則天對於她父親的兩個兒子武元慶、武元爽恨之入骨,但對於武家其他人並沒有多大仇怨。
何況她母族人才凋敝,也沒有什麼多餘的人可選,武惟良是武家為數不多的人才,也得到了武皇後的器重。
不過因為武皇後並未掌權,武惟良隻是擔任一個不乾實事的閒職。
“在下武惟良,見過房都護。”
房仁裕一聽果真是武家人,立刻熱情了好幾分,領著他上座。
武惟良恭敬的遞上了一封信,道:“這是榮國夫人的親信,房都護請收下。”
房仁裕自是知道什麼榮國夫人隻是托詞,將信接過,迫不及待的拆開來看。
現在他正處在左右為難的境地,既不甘心放棄未來,又覺得有心無力,有退縮的想法。
左右為難,正需要有人替他決斷。
房仁裕看著信中內容,內容寫著多是鼓勵之言,說李治聽聞他的捷報,很是高興,誇他是國之柱石,信的末尾也寫了有人彈劾他辦事不利,雖捷報頻傳,卻效果欠佳,有謊報之嫌,希望他能儘快乾出成績,他好出麵美言雲雲。
看到這裡,房仁裕心中有些忐忑,想不到在遙遠的長安竟然有人察覺了百濟的情況。
壓著不安,繼續往下看去,在信的最後,卻是一句誘惑十足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