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隻有五千人,匈奴有多少,十一萬啊,匈奴人但凡能打仗的,都來追殺李陵。李陵轉戰千裡,拚死抵抗。弓箭射完,便手持白刃搏殺,這是士兵們為李陵拚死效力,雖古之名將也不過如此啊陛下。李陵雖然投降,但是他的戰績卓著,光耀天下。我想,李陵之所以不戰死,是想等待機會再次為國效力吧。
司馬遷講完了。
劉徹的臉色很難看。
司馬遷說錯了嗎?似乎沒有,依今天看來似乎沒什麼錯誤,至少沒什麼原則性錯誤。
可是劉徹臉色就是很難看。
司馬遷在自己的書裡寫到過這件事,很詳細。司馬遷說,李陵投降後,皇帝坐立不安,辦公都沒心思,原文是“(劉徹)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們不知道怎麼回事,沒人敢說話。後來劉徹召集大家開會討論李陵的事,司馬遷覺得,皇帝這是不想放棄李陵,但是不好開口,所以想讓大家替他說。
這些都是司馬遷親眼所見親筆所記,應該假不了。從後來劉徹的言行看,他確實不想放棄李陵,司馬遷並沒有會錯意。
司馬遷繼續記錄道,李陵的話題一開,眾臣落井下石或者沉默不語,沒一個幫李陵說話的。在這件事上不幫李陵說話就是不幫劉徹說話,劉徹下不來台,司馬遷就想幫皇帝一把,正好皇帝問到他,於是他慷慨陳詞,說了上文那一堆,自以為幫皇帝鋪了一個台階。
可是劉徹的臉色依舊很難看。
於是司馬遷就被判了腐刑,割掉生殖器,這個事情連初中課本上都有,不需再多說。當然,課本上為了怕教壞小朋友,沒說腐刑就是割掉生殖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司馬遷的原文說,皇帝安給他的罪行是“誣罔”,就是誣陷毀謗。說他大肆鼓吹李陵五千人作戰如何英勇,明顯就是話裡有話,暗指剛從前線打匈奴回來不久的李廣利將軍作戰不力,屬於挑撥離間,敗壞人心,理應治罪。
司馬遷說,皇帝錯誤地理解了他的話,他是被冤枉的,一番好意招來當頭禍。
如果按照司馬遷自己的說法,也能解釋的通,於情於理還算湊合能接受。
但是隻能到湊合這個程度,因為扯上李廣利太牽強了。劉徹何必要弄了這麼一個生硬的理由跟司馬遷過不去?
或者說,誣罔也許隻是表麵原因,一部分原因,背後還有一些不太好說的事情。
我們不要忘了司馬遷的職業,他是寫曆史的,他那一支筆,比今天的任何媒體都可怕。
《三國誌魏書鐘繇華歆王朗傳》有這麼段記載,魏明帝曹睿和大臣王肅聊天,曹睿說,“司馬遷這個人很沒意思,他受了刑,肚裡有氣不敢說,就在史書裡把漢武帝寫成暴君。”
王肅答道,“司馬遷寫曆史是有什麼記什麼,好事不誇大,壞事不藏著,稱得上良史。當年漢武帝知道司馬遷寫曆史後,便拿來讀,讀到景帝本紀和自己的本紀時,勃然大怒,便把這兩章削了去,所以我們現在(指三國時期)讀到的《史記》,沒有這兩章。後來司馬遷為李陵辯護,漢武帝便借機懲罰了他一下。”
也就是說,三國時期的文人,認為司馬遷受刑是因為寫曆史的緣故。
這個說法還可以向前追溯,東漢時期成書的《漢舊儀注》曾提到“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後坐舉李陵,李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下蠶室的意思就是受腐刑)。”
至少本人認為,這個說法講得通。
劉徹對司馬遷早就有意見,司馬遷寫的不是彆的東西,是史書,是定論,以後千秋萬代讀到劉啟劉徹,都會罵這爺兒倆不是好東西,所以“怒而削去”,所以給了司馬遷一刀。
也許這才是根本原因,為李陵辯護隻不過是導火索。
喜歡西漢爆漿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西漢爆漿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