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明初四案——胡惟庸_史事講將1三國明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史事講將1三國明 > 第五十四章 明初四案——胡惟庸

第五十四章 明初四案——胡惟庸(1 / 1)

胡惟庸,漢族,濠州定遠縣人。早年追隨朱元璋起兵,頗受寵信,任丞相,後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遭朱元璋處死,同時藉辭窮追其友好,包括開國第一功臣韓國公李善長等大批元勳宿將皆受株連,牽連致死者三萬五千餘人。

胡惟庸,早年隨朱元璋起兵,曆任元帥府奏差、寧國主簿、知縣、吉安通判、湖廣僉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職。憑著李善長的推薦,任右丞相,開國之初,李善長、楊憲之爭,最終導致楊憲被殺,汪廣洋又不堪重任,促使朱元璋最終選擇了資曆淺、卻更有手腕的胡惟庸,“自楊憲誅,帝以惟庸為才,寵任之。”實話實說,胡惟庸上位後,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惟庸亦自勵”。朱元璋很滿意,這個資曆較淺的內閣總理,用起來順手,替朱元璋做了許多想做的事。因為好使,朱元璋還處處特彆護著胡惟庸。

隨著權勢的不斷增大,胡惟庸日益驕橫跋扈,擅自決定官員人等的生殺升降,先閱內外諸司奏章,對己不利者,輒匿不上報。各地喜好鑽營、熱衷仕進之徒,與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送金帛、名馬、玩物不可勝數。學士吳伯宗曾因彈劾他而險遭大禍;大將軍徐達對他不滿,曾在朱元璋處誣奏其奸行,後竟誘使徐達家的守門人福壽謀害徐達,因福壽揭發,未能得逞;胡惟庸還千方百計地拉攏因犯法受朱元璋譴責的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令其在外收集軍馬,以圖謀反。

此外,他還勾結中丞塗節、禦史大夫陳寧等,令陳寧坐中書省閱天下兵馬籍,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極大注意。朱元璋從元亡的教訓中,深感臣下權力太大,會導致元末“宰相專權”、“臣操威福”的局麵重演。即對各省權力機構進行改革,又令六部奏事不得關閉中書省,進一步削弱了中書省權力。

不久,胡惟庸之子馳馬於市,墜死於車下,惟庸殺挽車者,朱元璋大怒,令其抵死,不準以金帛償其家之請。塗節和中書省吏上書告胡惟庸謀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惟庸和塗節、陳寧等先後處死。

胡惟庸死後,其謀反“罪狀”陸續被揭發,如派林賢下海招倭;派封績稱臣於元嗣君,請出兵為外應;令李存義、楊文裕說李善長謀逆;毒死劉基;收納亡命等事,連韓國公李善長、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延安侯唐勝宗等。朱元璋大怒,為肅清“逆黨”,株連殺戮者達三萬餘人。“胡黨”而受株連至死或已死而追奪爵位的開國功臣有李善長、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寧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遂罷丞相,革中書省,並嚴格規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說立者,處以重刑。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無論史家對胡的品行有如何評價,有一點是公認的,胡惟庸有相才。他把個中書省料理得井井有條,效率極高,然權勢亦益熾。明史說“寵遇日盛,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末已,朱元璋也覺得不太好玩了,感覺相權有點過重了。比如,涉及官員生殺升降調用之類的事,胡“不奏徑行”,就定了;六部奏報,必先取閱,對自己不利的,也可以藏匿不報;還有就是各類官員,爭走其門,送禮示好,等等。

這對一向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來說,是絕對不爽的,其實,丞相事務繁多,“不奏徑行”也是正常的,如山公文和紛繁政事,丞相當然可以有處置之權。朱元璋最擔心的,就是官吏爭走其門、爭頌其功,最後結黨營私,自己被架空了。

縱觀胡惟庸就任丞相後的主要政治作為,就是幫助朱元璋整人,作為朱元璋手裡的一根“棍子”,朱元璋想整誰,胡惟庸就打誰。那麼,胡惟庸幫朱元璋整了哪些人,都是怎麼整的呢?我們知道,胡惟庸是朱元璋任用的最後一個丞相,胡惟庸之前,朱元璋任用過四個丞相。這四個人下場悲慘,或多或少都與胡惟庸有些乾係。不少了解曆史的人都知道,打天下時的朱元璋隊伍,主要靠兩大地方派支撐以劉基為首的浙東派,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建國後,這兩派各自形成兩大黨爭集團——浙東集團和淮西集團。本來,胡惟庸、李善長這批人和朱元璋是一夥的,都是淮人,所以在朱元璋弱化浙東集團時,胡惟庸李善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所謂的胡謂庸案隻是一個借口,目的就在於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結果是徹底廢除了宰相製度,胡惟庸案實際是一個冤案,明初的冤案又何止這一個。

喜歡史事講將1三國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史事講將1三國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假麵!人在海姆冥界,開局我選擇 農場通古今:我一包辣條騙走了王爺 我紈絝世子娶妻彪悍點很合理吧 我堂堂魔尊,你卻讓我當奶爸? 刷刷視頻,古人說不要停 我一召喚師,你讓我一元購? 天下第一嬌 大衍無生錄 遲來的深情比草賤,我叛出宗門你哭啥 下車禮兩萬八?這婚不結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