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對壘,尤其是進行決戰的時候,最困難的不是如何戰勝對方,而是如何能從敵人麵前全身而退。
撤退是一門極高的學問,大多數的名將可以百戰百勝,但他們並不懂什麼是撤退,也做不到真正的撤退。
軍神李樓雲在自己的樓雲兵書中提及過三不撤退和撤退八法。一直被之後的將領們奉為經典。但李樓雲講的明白,可真正做起來便困難無比。
此時在安國邊界的大大小小戰場上,無數的安國,孟國軍隊開始撤退。
不過在應天臨等人看來,這場麵說是撤退,實際上跟逃亡也沒有什麼區彆。
在李樓雲講述的三不撤退中,戰事焦灼不撤退,沒有後援不撤退,士氣低迷不撤退。
而在撤退八法中還強調了,想要撤退首先就要規劃好撤退的線路,撤退的順序,以及負責斷後狙擊敵軍追擊的兵軍隊。
其次在撤退之前也要通過各級將領將撤退的目的告知下麵的士兵們,不要讓士兵感到惶恐,以為自己打了敗仗即將受到生命威脅。
總之撤退是一件麻煩事兒,也是一門軍事藝術。但安國和孟國完全就無視了李樓雲總結出來的這些經驗。
兩國聯軍之所以淪落到這種地步,說白還是從蕭明遠的那一封調令說起。
安國這邊的軍隊總帥是安國名將蕭褪,負責監軍的則是豐明君蕭盛。
彆看蕭褪也姓蕭,但壓根跟王室沒有什麼關係。因此他雖然是安國軍隊的主帥,但蕭盛卻有極大的話語權。
當蕭明遠的調兵令傳來的時候,蕭褪是極力反對的。他征戰多年,雖然戰績一般但也經驗豐富,知道在如此焦灼的戰場上,安國軍隊的士氣又因為國內被鄢紅綺大軍威脅一事十分低落。
如果這個時候調兵離開,那就做實了後方危險的事實。到時候軍中士氣跌入低穀引起嘩變那就完蛋了。
蕭褪知道不能輕易撤兵離開,但蕭盛卻堅持要服從蕭明遠的調令。
蕭盛的意思也很明確。王都是安國的核心。如果王都都沒了,那麼安國前線的這些戰鬥還有什麼意義?
最後蕭盛威脅蕭褪,如果他不下令調兵離開,那麼就是謀反。蕭褪無奈隻能作罷。
如果說偷偷地調兵離開還沒有什麼,但蕭盛卻在這一刻存在了私心。
蕭盛的兒子蕭傑宇也在安國前線,本來蕭盛以為安國,孟國聯軍在孔青雲的率領下肯定能擊敗應天臨。所以他特地將兒子調過來好搶些軍功為日後的仕途鋪墊。
然而他哪成想戰事會變成這副模樣,戰鬥之激烈,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測,每一天每一時都有大量的士兵戰死。
因此蕭盛就想借著這個機會把兒子調回王都。一來王都會安全一些,二來還能撈個勤王的名聲。
蕭盛打的好算盤,但蕭傑宇所在的部隊正好輪到他們去戰場上作戰。本來部隊都已經做好準備,隻等第二天一早就響應孔青雲的號召率先進攻的。然而蕭盛非得讓他們撤下來。
大戰之前變幻軍陣本是大忌,引人注目。更何況隨著蕭盛摻和這個調兵回王都的消息便不可抑製地流傳出去。
這一下可就糟了,安國的士兵一直士氣不高,大家都擔心著自己家裡的安危。要不是蕭褪嚴令各級將官封鎖消息那些士兵早就嚷嚷著要回家了。
如今的調兵回王都一事,恰恰佐證了國內危險的事實。於是士兵們就不乾了。
最開始的時候士兵們還能在校官的帶領下去向蕭褪請命要求撤回到國內。然而被拒絕後,又看到蕭傑宇的部隊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去。這邊讓其他部隊感到極度不滿。
蕭褪在軍中的威望並沒有達到像孟國的唐鄺,孔青雲,蜀國的範英修,魏國的韓石振等人的地步。所以他很難控製住軍隊。
這個時候蕭盛又跟著乾了一係列的坑人操作。
蕭盛為了讓兒子可以快點回去,於是乾脆帶著督戰隊抓走了好幾個領頭請命的校尉,然後當場砍了他們的腦袋。
這下安國大軍是徹底憤怒了。於是各級部隊開始自動地向國內撤離,蕭褪想要阻攔但奈何軍隊太多根本攔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