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蔣樂菱這件事情之後,燕南笙認真的思考了一番。
蔣樂菱本是清水縣小有名氣的繡娘,卻因為所嫁非人而背上罵名。
樂菱姐怕連累自己讀書人的名聲而默默忍受婆家的壓迫與欺辱。
燕南笙此時深刻地認識到,名聲對於讀書人固然重要,然而,有比名聲更珍貴的存在。
寒門學子讀書科考,這一路走來,艱辛無比。
他們不能僅僅考慮自身的榮耀與前途,因為自己能有機會讀書並踏上科考之路,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之外,家人在背後的支持與付出是占比最大的。
家人省吃儉用,辛勤勞作,隻為了給學子那一方安靜的書桌,讓他們能夠心無旁騖地讀書科考。
甚至有的家庭十幾、二十幾口人供一個讀書人考取功名。
想到此處,燕南笙愈發覺得,讀書人有時隻顧著讀書,往往喪失了對於人來說,對於感情最基本的交流與回應。
從而造就了許多讀書人自私自利,負心多是讀書人嘛。
於是,燕南笙毅然決定在燕家族學當中增設一門思想道德品德課。
他期望通過這門課程,讓學子們明白,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功名利祿,更是為了修身立德。
為了能夠在未來承擔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在課程的設計上,燕南笙親力親為,她查閱了大量的古籍經典,結合這個時空真實發生過的事例,精心編寫教材。
不僅如此,燕南笙覺得女子學堂的課程也需要有所改動。
在這個時代,女子的地位低下,思想被嚴重禁錮。
雖然燕南笙覺得不能隨意予以重擊的打破這個時代本應遵循的禮法與道德的本質。
但是女子也應該有接受教育、追求自我價值的權利。
因此,她決定在女子學堂裡麵也要加一門課,主要是心理輔導。
她希望通過這門課程,一點一滴地改變女孩們被禁錮的思想,讓她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不再隻拘泥於後院的一畝三分地。
不再將自己的命運單單寄托在男人的身上,自己也能通過自身的思想與眼界而給家庭帶來更好的生活。
雖然燕南笙清楚,以目前的情況,無法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這樣的教育理念和課程設置。
但她堅信,應該開始建造一個支點,從而撬動整個世界。
而清水縣,就是這個支點。
她要讓這些新的教育理念和課程在清水縣生根發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身邊的女人,並逐漸擴大影響的範圍,深入人心,慢慢滲入骨血乃至靈魂。
在燕南笙的努力下,燕家族學新課程逐漸開展起來。
燕南笙先從小班開始,燕南笙沒有特意的將族學分為甲乙丙丁,而是按照年齡來分班。
因為大多數都是平民學子,所以啟蒙程度都差不多,不存在很大的差距。
所以,燕南笙就決定從小班開始,小班的學子大概在五歲左右,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還沒有定型,接受度也比較高。
孩子們認真的聽著夫子講述的讀書的本質,反思著自己的行為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