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不止是項伯,甚至連項莊也是如此。縱使擁有英勇之力卻沒有遠見智慧,不知道如何長久統治。即使劉邦真的是真心實意追隨他亦無法容忍。擁有一萬大軍卻毫無謀斷,必定是隱藏的威脅,隨時可能帶來動蕩。”
嬴政正是這種心態。對於任何人,隻要有可能對他有所威脅的企圖者,無論這些企圖者真正想要叛變與否,嬴政都會選擇提前處理。
就像一句老話所說“拿著兵器,不論何時,都像是在挑釁彆人。”這樣,對嬴政來說,對於項羽的表現非常不認同。
然而,“這謀士範增明白輕重和戰略的重要”,聽到這話的秦銘也笑了笑。
“並不是所有傑出大臣都能遇上賢明的主人,例如蒙恬與王翦與其陛下的契合,這是極難得的事。開國的大臣們,經常遭遺棄和拋棄。”
“如同‘鳥儘弓藏、兔死狗烹’”,這些成語在秦銘的話語裡回響,而他也點點頭“的確就是這樣。人一旦失去了使用價值,便會被殺害或者遭受比其他人更悲慘的對待。”
創建朝代的一位君主通常都有著共同的想法“我不懼覬覦王位,你怎麼就敢?”
我能做到的事情你們能不能同樣實現,又是否敢呢?我活在世間不會發生背叛的事情,在我不在的時候他們是否會發起行動,這真的難以預料。
每個人的存在對他們都像是心腹病痛。
"寧願錯殺一千個人,也無法放過任何潛在的敵對手腳。“,
那些潛在的敵人就能讓局勢變得清澈明了。
君主要懂得如何把握分寸與策略運用,在權力場上把每個人都當作棋子一般玩弄於股掌之間。即使是在“鳥儘弓藏”的背景下,或忠良共處的局麵,這一切也是君主天下獨尊的需求——皇權達到最私有化的需求。”
於朱元璋之時,韓信及英布效忠劉邦;這般的忠誠與背叛在曆史上不勝枚舉。
若非特殊的例子的話,始皇帝則可能是唯一。
王翦與其子孫,蒙氏一族皆在嬴政治下發揮才能,卻終免不了因他之子而遭到不幸的命運。
此刻,王銘續言“此刻情形如鴻門,項莊之心欲斬劉邦,然而,他叔伯項伯卻不讚同此舉。”
張良察知險境,迅疾離坐,四處求援,尋覓門外等候的樊噲。
樊噲一聽友受戮,怒氣填胸,堅決請求同張良闖進營帳,營救那位劉君。
樊噲踏入帳篷之後,威武地環視周遭,以惡狠目光注視項羽;
然而,項羽隻是贈酒分食,對他勇敢的舉止表示認同。」
樊噲闡述著來自好友的秘密計謀
“暴秦殘酷無度。當初,我們都支持楚懷王,按照協議,率先攻克秦國城郭者即位王侯。
而現在,便是沛公首先攻克秦國,且保存城中的原有設施等待您的蒞臨。
設防於各關口乃應對可能發生的混亂之必要之舉,
然而陛下,您聽憑他人話語,便想除去有勳有勞之士,豈不是模仿了過去暴戾的秦朝?”
“項羽聽到這番言詞感到慚愧,卻沒有直接回答問題;
此時,樊噲就坐在了張良的身旁。
劉邦隨後道我需要去一趟廁所。”對此項羽予以了許可。
劉邦準備離席時向樊噲調侃,言阿噲呀,你飲用了這麼多的酒水,
難道你的膀胱就沒有感到緊脹麼?我陪你不走嗎?
樊噲答應了他的邀請。然而不久後兩人便不見蹤影。
此事令項羽疑慮加重,便派出屬下陳平前去看個究竟。
與此同時,劉邦和樊噲在外計劃後,帶幾位侍衛即刻逃跑,
並吩咐張良作為殿後的支援。
張良心細手軟,將劉邦留給項羽的白璧、以及代表友好關係的玉鼎獻給了兩人。
隨後項羽接受了劉邦贈送的小禮品並安放好。
範增看見這景象頓時火冒三丈。
接手後,將玉鼎擲向地麵並破爛之物,口中痛斥小子實在沒有可信任的理由!」
如此場景標誌著「鴻門宴」結束了它的曆史劇一幕。
對於劉邦和項羽之間的衝突以及他們之間個性差異的描寫,揭示出劉邦之謀略遠超其名聲。
而他能忍受侮辱以求存亡的決心則與項羽的義氣相區彆。
在這場宴會上,後世人從中獲得了不少教益。「鴻門宴」也因此獲得了一個全新的涵義——「不懷善意邀請者的宴請宴」。
至於“項莊舞劍之意在於沛公”的比喻,被後人們永遠記住了。「沛公」指的是目標而非實際動作。」
“這便是對說話和行動真正動機彆有所圖的認知,”贏政沉思道。
“這個典故表明了一些深刻的政治哲學。”
“而從這場宴席之中,陛下可以洞見到項羽雖強健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