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二十年,風雲變幻,秦軍鐵蹄踏碎六國夢。王翦、辛勝,兩員虎將,奉命東征,直指燕國心臟——薊城。王翦,老謀深算,目光如炬,洞悉燕軍布防之微妙。
燕軍依仗地利,沿燕趙古道,以河川為障,尤以易水天塹,重兵把守,誓死抵抗。王翦微微一笑,計上心來,避其鋒芒,攻其不備。他深知,正麵強攻,傷亡必重,且難克易水之險。
王翦說“我們可密令精銳,舍棄坦途,轉而北上,潛入易水上遊,翻山越嶺,悄無聲息。山間寒風凜冽,將士們心懷壯誌,腳步堅定。數日之後,秦軍如神兵天降,自易水上遊而出,迂回至燕軍側後,形成包圍之勢。
燕軍定然猝不及防,陣腳大亂。易水正麵,守軍見後路被斷,士氣崩潰,紛紛潰逃。王翦趁機揮師渡河,勢如破竹,直逼薊城。燕國君臣,驚慌失措,倉皇間必定難擋我軍鋒芒,薊城終告陷落。”
於是,麵對即將到來的大戰,秦國名將王翦決定采取一種分兵策略,即派遣部分精銳兵力從中山地區(今天的河北定縣一帶)向北進攻燕國。這一戰略選擇不僅體現了王翦深思熟慮的軍事智慧,也反映了他對於戰場形勢的精準把握。
此時的燕國,並未孤軍奮戰,而是與代郡的趙國殘部——由趙嘉率領的部隊聯合起來,在易水北岸構建了一條堅固的防線,共同抵抗強大的秦軍攻勢。這條防線不僅集結了兩國的精銳之師,還充分利用了易水的天然屏障作用,使得秦軍在進攻時不得不麵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麵對這樣的聯合作戰態勢,王翦深知僅僅依靠正麵強攻難以迅速取得突破。因此,他精心策劃了一係列迂回和側翼包抄的戰術動作,旨在分散敵軍的注意力,尋找戰機。同時,他還加強了對敵情的偵察,力求準確掌握對方的部署動態,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作戰計劃。這種靈活多變的戰略思想,最終幫助秦軍在與燕、趙聯軍的對抗中占據了上風,為後續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王翦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深遠的戰略眼光,指揮著秦國的精銳部隊,采取了迂回包抄的戰略,繞行至易水上遊地區,成功地包圍了駐紮在易水附近的燕、代聯軍的右翼。這一巧妙的部署,不僅展現了王翦高超的指揮藝術,也為後續的戰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雙方在易水以西的地帶展開了激烈的交鋒。麵對秦軍的強大攻勢,燕軍最終未能抵擋住壓力,被秦軍擊潰。與此同時,趙軍見勢不妙,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選擇撤回了自己的根據地——代郡。而燕軍殘部則被迫向薊城方向退卻,試圖在那裡重新組織防禦。
然而,秦軍並未給燕軍喘息之機,繼續對其施加壓力,一路追擊,不斷削弱其抵抗能力,並最終將其圍困於燕國的都城薊城之下。麵對強大的秦軍,燕國高層喪失了堅守首都的決心,選擇了放棄薊城,率領剩餘的軍隊向東撤退至遼東地區。這一決定使得秦軍得以輕鬆占領薊城,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北方地區的統治地位。
隨後,王翦迅速調整戰術,派遣年輕有為的將軍李信率領一支快速反應部隊,緊追不舍地向東追擊逃亡中的燕軍。經過一番艱苦的追擊戰,秦軍終於在衍水一帶成功擊潰了由燕太子丹親自率領的殘部,徹底粉碎了燕國的最後一絲抵抗力量,為秦朝統一六國掃清了一大障礙。
當燕國的統治者被迫逃亡至遼河流域時,他們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與抉擇。秦軍的鐵蹄聲逼近,給燕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燕國的統治階層普遍認為,秦國之所以對燕國發動戰爭,完全是由太子丹策劃的刺秦事件所引發的。這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暴,不僅讓燕國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也讓太子丹成為了眾矢之的。
麵對秦軍的強大攻勢,燕國上下一片惶恐。在此危急時刻,燕國的一位重要大臣趙嘉提出了一個頗具爭議性的建議為了暫時平息秦軍的怒火,換取一線生機,燕王應當下令處決太子丹,並將其首級獻給秦國作為求和的誠意。儘管這一提議在道德層麵上飽受爭議,但在當時的局勢下,卻似乎成了燕國唯一可行的選擇。
秦軍追擊燕殘部到遼東,由於地方偏遠,對全局關係不大,即把兵力轉用於對楚作戰。經過3年左右時間,秦對楚戰爭勝利結束,又轉用兵力,由將軍王賁指揮,進攻遼東。燕軍無力應戰,燕王喜被秦軍俘虜。秦又立即轉移兵力,攻擊代郡,趙嘉率部雖力戰,終於不免失敗,悲憤自殺。
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卻無計可施。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行動,即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前227年。隻是刺殺行動最終失敗,秦王政差一點死於荊軻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燕國。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今遼寧渾河)。
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幸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係,派人殺掉太子丹,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喜歡天道記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天道記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