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子儀賢弟!此番大捷,實乃天助我也,更賴於你之及時援手!”
公孫瓚於硝煙未散的戰場上,麵帶狂喜之色,豪氣乾雲地笑道。
“伯圭兄言重了,小弟我本是率部歸途,心係雁門之安寧,不料途中風聞兄長危局,心急如焚,當即調轉馬頭,星夜兼程而來。幸得天佑,未讓吾等錯失良機,終得並肩作戰,共克時艱。”
劉耀目光深邃,言語間既有釋然也有幾分責備地望向公孫瓚。
“兄長啊,小弟曾數次懇切相勸,望你暫息冀州之戰火,以圖後計。然兄長壯誌淩雲,未肯稍懈,小弟雖感無奈,卻也深知兄長心中溝壑難平。但望此役之後,兄長能三思而後行,勿讓一時之勇,累及全局之安。”
公孫瓚的眉宇間凝聚著濃重的怒意,聲如洪鐘,字字鏗鏘。
“子儀啊,你尚不知那袁紹的狡詐嘴臉!他先是巧舌如簧,誘我踏入冀州這片紛爭之地,美其名曰結盟共禦外敵,實則暗藏心機,借我之鋒,以削弱冀州防線。”
“豈料他非但不知感恩,反而趁勢而起,利用我在前線的牽製,悄無聲息間將整個冀州的軍事力量納入囊中。”
“更令人發指的是,他竟幽禁了冀州牧韓馥,將其置於暗無天日之境。待我率部凱旋,欲與他理論,討回應得之地時,他卻翻臉不認人,言辭間儘是推諉與敷衍。”
“袁家,世代顯赫,門楣高懸‘四世三公’之譽,怎麼能竟能孕育出這等背信棄義之徒?真是讓人唏噓不已,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啊!”
劉耀聞言,輕歎一聲,語氣中滿是無奈與感慨。
“哎,兄長言之有理。這亂世之中,禮樂早已崩毀,仁義道德被棄之如敝屣,兵家之道,更是無所不用其極,您也是久經沙場之人,這樣的事情,您也應該非常清楚吧。”
公孫瓚的身影在昏暗中顯得格外沉重,他低垂著頭顱,仿佛承載著千斤重擔,每一縷發絲都似乎在訴說著無儘的疲憊與憂慮。
“此役之後……幽州元氣大傷,未來的路,怕是布滿了荊棘與坎坷……”他的聲音低沉而沙啞,透露出難以掩飾的蒼涼與無奈。
劉耀拍了拍公孫瓚肩膀。
“兄長說的這是什麼喪氣話。”
況且,劉虞舊部蠢蠢欲動,正是考驗我輩智慧與勇氣的時刻。兄長需得振作精神,速速返回幽州,穩住大局。隻要民心所向,幽州自能安如磐石。”
“兄長務必要小心啊!”
公孫瓚聞言,緩緩抬頭,眼中閃過一絲感激與決絕。他深知,此時的自己不能倒下,因為還有太多的責任與使命等待著他去完成。
“子儀之言,猶如醍醐灌頂。今日之恩情,公孫瓚銘記於心,他日定當湧泉相報!”
……
與此同時,冀州。
荀彧輕執一封書信,目光穿越過字裡行間,眉頭不經意間緊鎖,一抹淡淡的憂慮悄然爬上他溫文爾雅的麵龐。
原是他應友人之邀,欲往袁紹處一探究竟,本欲共謀天下大勢,奈何世事如棋,人心難測。
袁本初,其名雖響,然其誌在洛陽扶植傀儡,以圖顛覆漢室之基,其心昭然,路人皆知。
更兼此人性格優柔,決策之際,多疑少決,昔日竟能以詭譎之計,巧取韓馥之冀州,此等手段,雖得一時之利,卻失人心之向背,實非英雄所為。
他剛剛準備打算前往兗州的曹操那裡看一看,但是在這個時候,戲誌才給他的寫了一封書信,讓他前往並州投靠劉耀。
劉耀此人號稱玉麵屠夫,接手並州之後,勇猛無雙,知人善任,很快就站穩了腳跟,連續擊敗鮮卑、匈奴、烏桓,而且此人還是漢室宗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