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白賁,無咎。
潔白的裝飾,沒有災難。
孫皓(242年284年)字元宗,廢太子孫和的兒子。孫權很喜歡這個孩子,給他起了個小名叫彭祖,希望他長壽八百歲。
他本來沒有機會做皇帝。
漢景帝孫休有兒子,而且他的正妻朱皇後還在世。按照道理皇帝輪不到孫皓當。但當時東吳已人人自危了。
曹魏政權和孫吳政權都有過小皇帝登基的故事,結果都很糟糕。曹魏被司馬氏借機篡了權,孫吳則被孫家人自己鬨了幾次政變。城頭變幻大王旗,本來也沒什麼關係,誰做皇帝都行,貴族和士族們的日子照樣能過得很好。至於老百姓,隻要有口飯吃就行,更沒那麼在乎。
但更糟糕的是,蜀漢剛剛滅了國,而且東吳治內的交趾郡(今越南北寧市)也發生了叛亂。這意味著一旦朝政不穩定,貴族和士族都有可能會變成亡國奴,好日子就到頭了。這是他們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於是他們決定找一個年紀大的東吳宗室做皇帝。
二十三歲的孫皓得以繼位。
相比做皇帝,他其實更適合做一個風度翩翩的名士,有骨氣,會掉書袋,長得也很漂亮。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推薦孫皓當皇帝的推薦詞是孫皓才識明斷,很有當年長沙桓王的風采。
長沙桓王是孫策的諡號。孫策是長得漂亮也很愛漂亮的人,人稱孫郎。孫皓既然有他的風采,自然也是不醜的。
所謂魏晉風骨,因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而得名,是發端於東漢暮年,興起於曹魏,流行於兩晉時期的一種名士風範。它的創始人一般認為是曹魏正始年間的何晏和王弼,氣質如煙雲水氣,風流自賞,飄飄欲仙,是謂魏晉名士。
某種風氣一旦流行起來,是沒有國界之分的。東吳人的魏晉風骨名士氣,比起曹魏政權的人來說,簡直有過之而無不及。
孫皓很有才氣,善於吟詩寫字,他擅長行隸書、飛白,竟與曹操齊名,時稱“魏帝筆墨雄贍,吳主體裁綿密”。
他抖起機靈來,是不分對象的,而且言辭咄咄逼人,與蜀漢亡國之君劉禪相比,完全是兩種不同風格。
成為亡國侯後,有一次,魏晉權臣賈充問孫皓“聽說閣下在南方挖人眼睛,剝人麵皮,這是什麼樣的刑罰?”孫皓麵不改色譏諷道“身為臣子卻弑殺他的國君的人,就該用這種刑罰。”賈充無言以對。因為曹魏皇帝曹髦,就是賈充領兵弑殺的。
他對晉武帝司馬炎也不留麵子。孫皓向晉武帝叩頭請降,司馬炎對他說“朕虛席以待你很久了。”孫皓回答說我在南方,也設了一個座位等待陛下。
司馬炎聽完後哈哈一笑,這事就這麼揭過去了。因為司馬炎也有一身魏晉風度,有一顆名士之心。隻要抖機靈無傷國本,那就由得大家去抖。
但這種風度看起來非常漂亮養眼,卻實實在在有傷國本。這種靠耍小聰明暗戳戳的所謂智力霸淩,甚至比那種赤裸裸的權力霸淩還要來得可怕。後者有跡可循,很快會激起各種反彈,而前者呢,會像蛀蟲一樣蛀空大樹的枝乾,等你發現的時候已經晚了。
孫皓一度想當個好皇帝,他下令撫恤人民,開倉賑濟貧民,又縮減各項宮廷開支,被譽為明主。但很快,他控製不住自己的欲望了。好酒貪色,粗暴驕橫,而且喜歡殺人,越是朝廷重臣、越是孫氏宗室,他殺得越痛快。
從來沒有嗜殺而能守國的。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公元280年5月1日,西晉名將王濬率水軍沿江順流而下,熔毀東吳用於守衛的橫江鐵鏈,一舉攻克石頭城(今江蘇南京)。孫皓仿效蜀漢劉禪的做法,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麵縛,銜璧牽羊,率太子孫瑾等二十一人來到王濬營門請降。
孫吳滅亡,西晉統一,而孫皓苟活。
三國時代已然過去,中華民族的曆史年輪進入了兩晉時期。經曆兩漢盛世,漢文明臻於極盛,儒家經學崛起成為統治思想。它以讖緯、祥瑞、禮儀為大漢王朝裝飾上了一席華麗的外袍。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文化思想界對儒學撥亂反正,便催生出了建安風骨、魏晉風度。儒家的務實被拋棄,道家的空玄被借用,儒家外在的儀式感加上道家內在的清靜無為,便組合成了一個空對空的奇異事物,華麗而空洞,卻即將風行四百年。
而秦漢帝國與三國時代的海外餘響,一則在公元238年盛夏,日本卑彌呼自請為曹魏屬國,魏明帝曹叡賜予金印,封其為親魏倭王。
一則在公元230年,東吳大帝孫權派大將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往東南航海直到夷洲。他們是有史可載的,最早抵達中國台灣省的中國大陸人。但台灣省和祖國母親的關係,可以追溯至史前時代。
根據現代考古發現,中國台灣省台北市園山貝家出土的石斧、台南縣出土的黑陶和高雄市出土的彩陶,其質地、形狀與東南沿海福建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文物外形相似,特征相同。這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寶島台灣和中國大陸就有著了密切的聯係。
自衛溫、諸葛直登陸寶島台灣後,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聯係更加緊密,終於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喜歡跟著姓名學國學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跟著姓名學國學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