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卦六爻講述了書聖王羲之臨池洗墨,終成一代書法大家的傳奇故事。
王羲之(303年361年)的影響絕不僅限於書法圈和文藝圈。他的名氣在大中華文化圈裡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原因無他,字寫得太好看太漂亮了。
無論什麼事,隻要能做到極致,就會產生質變。比如說下九流的妓女,一旦做到李師師、梁紅玉和柳如是的程度,其美名足可遠超一般的文人士子,甚至就連皇帝也會忍不住慕名挖地洞來見。又比如說不入流的強盜,莊子說得好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魏晉南北朝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開國皇帝。而掏糞工人有時傳祥,公交車售票員有李素麗,都是乾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奉獻一行的上等人物。
王羲之更加了不起。他是書聖,在中國書法領域的影響力,以前沒有人能比得上,以後更加不可能有人比得上。時代進步了,書寫工具改變了,當代書法家拿毛筆的同時還要拿鋼筆、手機和鍵盤,怎麼可能趕得上一輩子拿毛筆的人?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地位至今無可撼動,一代雄主唐太宗對之愛不釋手。他唯一的傳世真跡《快雪時晴帖》被乾隆皇帝視若拱璧,珍而重之收入“三希堂”。
他的書法為何能做到獨步千古呢?
除了天賦異稟之外,還因為他的勤奮用功,終其一生反反複複勤練不懈。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得其父王曠、伯父王導、叔父王廙啟蒙。不錯,琅琊王氏頗多善書者,這叫家學淵源。
七歲那年,王羲之拜師衛夫人學書。
衛夫人(272年~349年)本名衛鑠,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她是王羲之的姨母。此人不僅書法藝術高超,而且在書法理論上也卓有建樹,著名的《筆陣圖》相傳出自她手。
《筆陣圖》主要闡述了書法執筆、用筆的方法,並列舉了七種基本筆劃的寫法。其中最緊要處是七句話橫如千裡之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點似高山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撇如陸斷犀象,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鈞弩發,鉤如勁弩筋節。
音節清勁爽朗,比喻形象逼真,好記、好讀又好學。
後來,王羲之在筆陣圖的基礎上總結出了“永字八法”。永字包含了書法必須的八種筆畫,隻要寫好永字,就能寫好其他字了。
少年王羲之“不遠複”,他學習書法不久,就開始自我鞭策,向衛夫人詢問儘快練好字的方法。衛夫人給他講了草聖張芝勤奮練字的故事張芝堅持每日在池塘邊蘸水研墨練字,又在池塘中洗涮筆硯。天長日久,池水變成了墨黑色,而他的書法也終於大成。
王羲之聽得分明,心知要想練好書法就得刻苦用功,於是他更加努力了。若乾年後,當他家門前的池塘也變成墨池時,王羲之的書法已“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集前人之大成而開辟後世書法之新天地。
但王羲之仍然堅持臨池不輟。他長大成人後,輾轉多地為官,每到一地必尋找前人碑文題字細心揣摩。他練字成癡,“休複”,每逢公務間隙休息之時,必趁機反複思考書法的章法架構、運筆方法及其氣韻氣勢。通過不斷苦練,他揉合百家之長,行筆千變萬化而入化境,心到、意到、筆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公元353年農曆三月初三,時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的王羲之,召集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同僚,會於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蘭亭舉行禊禮,這是一種在水邊舉行的古老祭祀儀式。
眾人飲酒賦詩,彙成蘭亭詩集。作為在座的最高行政長官,王羲之乘酒興即興揮毫作序,記敘蘭亭的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對宇宙之大、生命無常的感慨。天下第一的《蘭亭序》由是一舉而成。
《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布局天機錯落,氣韻生動瀟灑,字字精妙入神。全篇字體結構多變,同字而不同形,尤其二十一個“之”字剛柔並濟,姿態各異而各具神韻,堪稱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鐵畫銀鉤,舉世無雙。
相傳王羲之酒醒之後見此書,歎為觀止。他“頻複”,再度執筆反複摹寫蘭亭序,竟再無一篇能如其心意。由此可見,書法創作除書者功力之外,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如此人間俊彥,必得世人欣賞。
當朝重臣,堪與王導並駕齊驅的太尉郗鑒就非常賞識他。郗鑒有一個女兒,豆蔻年華,才貌雙全,郗鑒視若拱璧,一心為愛女擇一乘龍快婿。當時能與郗家門當戶對的門第並不多,而琅琊王氏自是其中佼佼者。
郗鑒本與王導親厚,他把結親的想法告知王導後,王導欣然應允說我家子弟眾多,您不如到家裡來挑選,無論選中哪位,我都同意。郗鑒便命心腹帶著重禮登門擇婿。
王府門望再高,眾子弟也不敢怠慢郗家來人,各個精心裝扮,舉止高雅。隻有王羲之“中行獨複”,獨自一人若無其事,坦腹仰臥於東廂書房。他的行為看似無禮,但恰恰是時人推崇的魏晉風度、高士雅量。郗鑒聽說後當即拍板說,這就是我看中的人。從此以後,東床快婿與乘龍快婿成了同義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對王羲之來說,卻未必全是好事。
公元334年,王羲之加入征西將軍庾亮幕府,被拜為征西參軍,從此陷於了權力鬥爭的旋渦。
東晉初期,王導、郗鑒、庾亮三人是朝政的三駕馬車。而王導一向與庾亮政見不合。
公元336年,王羲之攜妻子赴廣陵看望嶽父郗鑒。翁婿倆談到了時下朝廷權力格局,郗鑒“敦複”,希望王羲之從大局出發,設法消解王導與庾亮之間的敵意。臨行前,其伯父王導再次“敦複”,勸他回建康仼職,並擬上表推薦他為侍中,但是被王羲之婉言謝絕。
王羲之的勸和顯然是不成功的,而他的仕途也因此受到影響,無法更上一層樓。
心灰意冷之餘,公元355年,王羲之突然來到父母墓前,發下重誓永遠不再出仕。當年三月,他稱病辭去會稽內史,在紹興金庭歸隱,種桑植樹、含飴弄孫,直至終老。
王羲之辭官,在琅邪王氏一族中沒有先例,在朝廷引起了不小震動。但王羲之的仕途“迷複”也怪不得他。
王導和庾亮的矛盾不隻是個性不合這麼簡單。兩個人一個為政寬厚,一個為政嚴苛,在路線上本就不對付。而在由庾亮造成的蘇峻之亂中,兩人都有難以啟齒的不光彩表現,難免相見兩厭。
蘇峻是庾亮執意要召進京城的,王導反對無效。蘇峻攻入京師後,庾亮沒骨氣地逃跑了,但他最終重新組織起軍事力量平定了動亂。王導最開始沒有逃,還親自入宮護駕有功,若沒有他,庾亮未必有機會救回皇帝一雪前恥。但隨著形勢越來越緊急,他最終也沒骨氣地帶著兩個兒子逃跑了。
如此兩個元老重臣,就連皇帝都調和不了,何況區區一個人微言輕的會稽內史王羲之呢?
總之,王羲之仕途無望了,卻造就出一個曠古絕今的書聖。他創作的《黃庭經》和《樂毅論》為後世楷書之圭臬,他的行書《快雪時晴帖》《喪亂帖》和草書《十七帖》一字千金。
至於《蘭亭序》,嘿嘿。誰若能找到真跡,至少可以換一座城!
喜歡跟著姓名學國學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跟著姓名學國學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