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晉代書法為唐代書法是製定了標準,那麼唐代書法則為後世書法開辟了新風。
隨著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唐朝的各種文化藝術蓬勃發展。因唐太宗喜好書法,朝廷定書法為國子監六學之一,設書學博士,以書法取士,這對唐代書法的發展和繁榮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時之間,舉國學人善書,書法名家輩出,在楷、行、草、隸各體中均有創新,其中尤以楷書、草書為最。而最先發展起來的,是楷書。
清朝書法家梁巘在《評書帖》中如此評價曆朝書法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
唐書尚法,自與崇尚天然的魏晉書法特色分明。
考其成因,或因南北朝書風的不斷融合統一,待隋唐之際已趨成熟。越來越法度化、規範化的書寫,不僅加快書法風格的進一步融合,也為唐朝尚法書風奠定了基礎。
唐楷既脫胎於王羲之的俊逸書風,又兼以魏碑之嚴謹雄健、法度森嚴,開局即王炸,以唐太宗領銜,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及薛稷初唐楷書四大家為骨乾。他們以王羲之書法為宗,融合北朝書風之剛健厚重,又融彙南朝書風之豐潤靈活,終於確立了唐楷工整有序、勁節豪邁、剛柔並濟、意法並重的法度,湧現無數令後世書家追摹學習的書法名家。
唐太宗書崇王羲之,時人認為其俊逸雄邁之氣猶有過之。從其存世作品《溫泉銘》《晉祠銘》和《屏風帖》來看,可稱古今帝王書法之翹楚。
初唐時期,楷書的代表作是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
杜水之北的天台山,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境內,海拔一千一百餘米,氣候涼爽,夏無酷暑。公元593年隋開皇年間,由尚書右仆射楊素監督,由大匠宇文愷設計和督造,在此山建仁壽宮。隋文帝曾六次來此避暑。
公元631年,唐太宗對之加以修繕和擴建,改名九成宮,以九重之意寓其高大,遂成唐朝第一離宮。唐太宗曾五次到此避暑,每次要住半年左右。
翌年,唐太宗第一次在九成宮避暑,便發現一口甘泉,大喜以記之。
魏徵奉命作《九成宮醴泉銘》,鋪陳極敘九成宮的來曆規模,歌頌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介紹明君發現醴泉的經過,最後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
大書法家歐陽詢(557年—641年)奉命書丹並求不知名工匠碑刻而成。
《九成宮醴泉銘》用筆隨勢賦形,於方整中見險絕,字形結體修長,中宮收緊,四邊開張,氣象森嚴,曆來被視為楷書正宗,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明代大書畫家陳繼儒評論此帖如深山至人,能令王者屈膝。
歐陽詢是潭州臨湘縣(今湖南省長沙市)人,其書法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號稱歐體。有唐一代,書法與詩歌一樣臻於極盛,但有資格以其書稱體的隻有三人。
這三個人,除了歐陽詢,還有顏真卿和柳公權。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字清臣,於公元734年進士及第,曾因得罪楊國忠而被貶官。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河北義軍對抗叛軍,一度收複河北。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
在中國書法史上,顏真卿的影響可能僅在王羲之之下。其字如其人,雄偉剛勁,大氣磅礴,字形中宮寬可走馬而四邊緊束,世稱顏體。因其侄喪於叛軍之手,顏真卿作《祭侄季明文稿》,滿紙悲憤不屈,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他的《顏勤禮碑》《多寶塔碑》至今仍是眾多書家必臨之碑帖。
柳公權(778年-865年)與顏真卿合稱“顏筋柳骨”。他出身河東柳氏,於公元808年唐憲宗年間狀元及第,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世稱柳少師。
柳公權被視為楷書的總結者,其楷書承鐘繇、王羲之筆意,又吸取顏真卿、歐陽詢之所長,融會貫通,骨力勁健,遂成彆樹一格的柳體。他在世時善書之名便已遠播海外,外夷來朝之時都會求取其書法真跡。其傳世碑刻有《神策軍碑》《玄秘塔碑》等等。
大唐書法,除楷書之“顏筋柳骨”以外,亦有草書之“顛張醉素”。
張旭(685年—759年),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又與李白、賀知章等八人,被杜甫並稱為“飲中八仙”。《飲中八仙歌》中雲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他的草書在繼承前人傳統基礎上加以創新,將狂草藝術推至高峰,得以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在盛唐並稱“三絕”。
相傳張旭聽說公主與挑夫爭道而悟得草書筆意,又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得草神韻,這種神乎其技的筆法後來傳給了顏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