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氏,祖籍洛陽,小字觀音婢,其名於史無載,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唐朝宰相長孫無忌同母妹,唐太宗皇後,唐高宗之母。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十三歲嫁李世民,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及其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後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後,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後為李世民誕下三子四女。崩逝於立政殿,年僅三十六歲,諡號文德皇後,葬於唐昭陵,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並築層觀望陵懷念。嘗著有《女則》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僅存《春遊曲》一首。
長孫皇後,父親長孫晟是右驍衛將軍,母親高氏是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長孫一族因是北魏宗室之長,在孝文帝改革時,賜姓長孫。長孫家族作為皇族宗室,從北魏至隋以來能人輩出,可謂“門傳鐘鼎,家世山河”。長孫氏的父親長孫晟有一箭雙雕的美譽,且在軍事外交上也頗有建樹,長孫晟長期處理隋與突厥的關係,曾使計分化突厥,對突厥分裂有極大貢獻。突厥之內,對長孫晟非常敬畏,聽聞他的弓聲,認為是霹靂,見到他騎馬,認為是閃電,因此,長孫晟家得到霹靂堂的稱呼。
長孫皇後是長孫晟的幼女,對於這個小女兒的婚事,長孫家族非常上心,伯父長孫熾十分欣賞當時唐國公李淵,睿智大氣的妻子竇氏,竇氏年幼時曾勸說舅父周武帝宇文邕,為了北周大局優待突厥皇後。長孫熾認為竇氏這樣一個優秀的女子,必然會教出出色的子女,因此勸說長孫晟為年幼的長孫氏與唐國公家結下姻親。然而,在婚約定下後不久,長孫晟便去世了,隨後長孫兄妹與母親被同父異母兄斥還舅家,幸運的是,長孫氏的舅父高士廉對待妹妹及其一雙兒女非常優厚。
長孫氏的哥哥長孫無忌和李世民是少時好友,高士廉見李世民非常人可比,又知曉長孫氏幼年時的婚約,便在長孫氏父喪期滿後,就開始促成此事,將長孫氏許配給他。於是,13歲的長孫氏,便在這豆蔻之年與時年十六歲的李世民完婚,從此開始了與李世民互愛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婚後,長孫氏曾歸寧於永興裡,舅父高士廉的妾室張氏在長孫氏住的房舍外麵看見了一匹大馬,此馬高二丈,鞍勒都在,張氏驚懼,將此事告知高士廉。高士廉請人占卜,顯示遇坤之泰,內陽外陰,內健外順,顯示天地之交。占卜之人說“龍是乾的卦象,馬是坤的卦象,女子處於尊位,居於中正之位卦象顯示,這個女子貴不可言”。高士廉聽後心中歡喜,“親戚知者,鹹敬異焉”。
歸寧後不久,隋煬帝發動第二次征遼戰爭,李世民的母親竇氏隨擔任督糧官的丈夫李淵出征,在涿郡意外病倒,隨軍的李世民衣不解帶地照顧母親,可是竇氏仍不幸過世。楊玄感謀反,同謀兵部侍郎斛思政逃亡遼東,與其交好的高士廉被貶外放,一方是生身母親,一方是情同慈父的舅父,正在新婚燕爾的小夫妻遭到了極大的打擊。二人在逆境中互相安慰,扶持激勵彼此,關係越加融洽。
唐國公李淵遷右驍衛將軍,奉詔為太原道安撫大使,楊廣敕李淵為太原留守。李世民和長孫氏夫妻二人也隨父親就任而居太原,既沒有婆婆的指導,也不見妯娌的幫襯,太原留守的次媳,年僅十七歲左右的長孫氏,自然而然地承擔起唐國公府的當家主婦一職,在公公的信任支持和丈夫的愛護包容下,長孫氏度過了幸福的太原時光。當長孫氏在太原附近出資修建了玄中寺,並於寺中聆聽鐘聲時,李唐家的聲望和長孫氏的仁德也隨著仁寺鐘聲傳揚,平和的在太原郡百姓心中紮下了根。
隋末暴政,民怨沸騰,各地反隋勢力紛紛揭杆而起,群雄紛爭,李家舉義旗很快便異軍突起,入主長安,先奉代王楊侑為隋帝,改當年年號為義寧,李世民被封為秦國公,次年改封趙國公,長孫氏隨丈夫李世民先後為秦國夫人和趙國夫人。
李淵受禪登基為帝,國號唐,改元武德,李世民受封秦王,長孫氏亦隨之受冊為秦王妃。建唐之初,天下未平,李唐勢力範圍仍很小,作為主帥,李世民常常出征在外,但期間子女的誕生給夫妻倆帶來了不少喜悅,長孫氏在牽掛夫君之餘,也儘力為夫君免除後顧之憂。作為秦王妃,長孫氏依舊孝事李淵,深得皇帝公公的認可,李淵以過繼早夭嫡子李玄霸為名,將長孫妃親生兒子李泰直接晉封為衛王、上柱國。
秦王李世民征伐四方,先後討平了薛舉父子、劉武周、宋金剛、竇建德和王世充,受封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之上。此時的秦王李世民身兼數職,威望勢力直逼太子李建成,功高震主難免被猜忌,平定洛陽後,李世民拒絕了奉命前來有非分之請的貴妃等人,秦王部屬又多次與後宮親屬產生摩擦。秦府上下對後宮已多有得罪,反之太子齊王與後宮妃嬪時常往來,經常聯合在高祖麵前讒害李世民。眼見多次在外浴血征戰的丈夫與皇帝疏遠,又為太子齊王所嫉,秦王妃直接出麵緩和矛盾,她常常在宮中出入,孝順高祖李淵,同後宮妃嬪交往,以彌補丈夫與皇帝的嫌隙,在後宮中為丈夫存留助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在尚書右仆射蕭瑀和太子少保李綱等人的鼎力支持下,高祖李淵最終沒忍心對李世民下死手,秦王妃長孫氏等人同心影助為秦府的絕地反擊贏得了寶貴的備戰時間。正如曆史上無數次的皇權鬥爭一樣,兄弟反目終於決裂。因劉文靜事件,高祖已冰封過秦王,隻因內外戰事不斷,唐廷必須仰仗秦王武功,不得不在每次戰事吃緊時,一次複一次地啟用李世民,而事平之後對戰功越發顯赫的李世民猜忌更重。皇帝猜忌日重,太子齊王日漸緊逼,李世民的處境更加艱難,在楊文乾事件後,秦府與太子齊王兩敗俱傷之後,雙方爭鬥進入白熱化。
突厥再度寇邊,情勢危急,太子齊王與多數大臣紛紛讚同遷都,唯獨李世民直諫,認為夷狄之患不足為懼,請求出征討伐突厥,高祖聽從了他的請求,但是太子與後宮妃嬪卻乘機進讒言誣陷李世民謀掌兵權以篡位。高祖再起疑心,之後高祖在城南狩獵,太子將一烈性胡馬授予秦王妄圖摔死秦王,秦王馴馬後完好無傷答以“死生有命”,太子借機令後宮妃嬪妄言“天命”誣陷秦王。高祖大怒,但礙於邊境不寧,缺不了李世民這軍事奇才,不得不按下此事,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太子於東宮設宴欲用毒酒加害李世民,不成。又和齊王策劃在昆明池暗殺李世民,並乘機逼宮,幸得率更丞王晊得知陰謀並將此事告知李世民。
經過一係列的事件,持續加劇著秦王府與東宮間的矛盾,秦王妃長孫氏沒有放棄彌縫。然而麵對丈夫及其部屬遭遇的不公和打擊,長孫氏越發警醒地意識到擺脫困境的緊迫感,此時的秦王妃長孫氏沒有退縮,義無反顧地站在丈夫身後,和胞兄長孫無忌及房玄齡等秦王府僚共同給予丈夫毫無保留的支持。金星再次白天出現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當高祖將傅奕密奏“秦王當擁有天下”告知李世民,處於生死存亡之際的李世民下定了決心。
李世民率領秦王府八百將士在玄武門設伏,通常站在丈夫身後的長孫氏,出人意料地出現在了丈夫身旁,從容勉勵將士,將士們無不感激秦王妃的親自慰勉,因此更奮發無畏。妻子無所畏懼地生死相隨不離不棄,更激勵著丈夫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以秦王的完勝而告終。三天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長孫氏隨之成為太子妃,李世民登基為帝,並在登基後十三天,冊封長孫氏為皇後,從此明君賢後,交相輝映。
長孫皇後喜愛看書籍圖傳,即便是梳妝打扮時也手不釋卷,成為皇後後依然如此,經常與丈夫一起地共執書卷,談古論今,從容以對,發表獨特見解,對丈夫與朝政大有裨益。唐太宗對長孫皇後一向愛重,登基之後,對長孫家族常常恩遇逾製。長孫皇後深以盈滿為誡,說服胞兄讓位,在太宗恩準下,長孫無忌得以閒職高薪退避宰執之位。長孫皇後還利用自身對丈夫的影響力來護慰朝廷賢良,匡正丈夫的過失,一方麵欣賞庇護著魏徵那些敢於直言的忠臣,另一方麵也在不斷地提醒著李世民要行仁政。她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在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輔佐皇帝丈夫,使得初唐出現了有利的政治局麵。
君明後賢臣直,文治武功,春風和睦,親切包容,大唐初期迎來了它令後世魂縈夢繞的理想境界“貞觀之治”。長孫皇後陪同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期間,身染重疾,皇太子請求大赦並度人入道,為妻子健康憂慮的唐太宗立即應允,但遭到長孫皇後的堅決反對,無奈唐太宗隻好請普光寺法師曇藏入宮為妻子祈福,或是天子誠意所致,長孫皇後病情旋及康複。
皇太子李承乾納妃蘇氏,然而喜悅之後卻連接著悲傷,此後接踵而來的生身母親趙國太夫人的薨逝,以及太上皇李淵的駕崩,給長孫皇後和李世民這對夫妻又一次沉重打擊。雙重喪期的哀痛,誘發了長孫皇後早年罹患並時常發作的氣疾,次年病勢加重,藥石皆不見效。早年太宗駕幸太原,長孫皇後生病,他曾親自到石壁寺禮謁禪師,並解眾寶名珍,為妻子供養啟願,於是太宗決定再次求助於佛家。李世民下詔修複天下名勝古寺392座為皇後祈福,著名的善寂寺,修定寺便在此列,雖然太宗期待佛家的福祉能夠又一次給妻子帶來好運,但是,幸運沒有再次眷顧。
長孫皇後崩逝於太極宮立政殿,終年36歲,太宗悲傷不已,遵從皇後遺願,營山為陵,是為昭陵。縱觀長孫皇後的一生,她與太宗從少年結發,一起互相扶持,走過了二十三載,於情伉儷情深,於政相輔相成。
因哀痛妻子逝去,唐太宗搜訪道林,度人出家,為長孫皇後祈福。供奉在太廟的文德皇後長孫氏神主和祖考們同享天子七廟樂,七廟登歌,每室彆奏。文德皇後廟樂奏《光大》之舞。太宗又命高僧道宣為長孫皇後造供養經,此經卷至今尚存。
長孫皇後的次子李泰在洛陽大興土木,於龍門山開鑿佛窟,為母親追福,等到佛像即將完工,唐太宗親自前往龍門檢驗,看到一切令他滿意後,命令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起居郎褚遂良書寫,刻發願文《三龕記》於石碑之上,這就是著名的《伊闕佛龕碑》,是龍門石窟形製最大的摩崖碑刻。碑文中述寫了李泰在母親去世後,思念母親恩德,於是在龍門造佛像經過,不可否認李泰此次造像的確有討好父親,與長兄李承乾競爭之意,但除此之外,追思母恩也是不必懷疑的。此時,長孫皇後已然過逝五年多了,李泰謀嫡時扔抬出母親來討好父親,說明在李世民心中,對妻子一直沒有忘懷,足見癡心情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李治一直知道父親對母親的深深思念,自己也經常回憶起母親生前的種種慈愛,於是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建造了一座宏偉富麗的寺院,起名大慈恩寺以此來紀念母親。大慈恩寺的規模很大,共有十幾個院落,1897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複殿,十分豪華。唐玄奘稱其“壯麗輪奐,今古莫儔”,大慈恩寺落成,太宗和太子舉行了隆重的入寺儀式。
此外,特地將玄奘任命為主持,高宗即位之後,玄奘認為大慈恩寺是皇帝為母親追恩所建,此事應該立碑傳揚後世,高宗應允,親製碑文,此即《慈恩寺碑銘》。終唐一世,大慈恩寺香火鼎盛,是長安城中的佛學名勝之處,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足跡。
從長孫皇後逝世到唐太宗病逝這十三年間,給長孫皇後的追福活動一直不曾停止,雖然身處皇權中心,但李世民追憶妻子,李治感恩母親的感情與常人並無二致。高宗登基後繼續為母親追福,並立資聖寺於崇仁坊。
長孫皇後遺言要求薄葬,希望不起墳塋,以山為陵,一向愛重妻子的太宗不僅聽從,更下詔將其作為祖製,以傳後世。從此,開創了唐朝以山為陵的先河,其後太宗命令閻立徳營建昭陵,在長孫皇後去世當年,太宗就開始設想將來與妻子的合葬事宜,決意將來與愛妻同穴而眠。先是刻六駿雕像於昭陵,後又下達了功臣陪葬詔,並開始陸續讓功臣葬入昭陵。其實在長孫皇後生前,便與太宗同住一個寢宮,正因為如此,柴紹旦夕告變之時,才得以扶疾以從。
太宗入葬昭陵,在元宮中等待了十三年的長孫皇後,終於又一次與丈夫聚首,正所謂“伉儷之道,義期同穴”,長孫皇後和太宗生同寢死同穴,不負夫妻之義,伉儷情深。
喜歡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