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擊戰通常在敵強我弱、敵大我小的情況下采用,遊擊戰是一種以襲擊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靈活性、主動性、進攻性、速決性和流動性的作戰形式。
通過出其不意的襲擊、伏擊、破壞等戰術手段,來擾亂、削弱敵方的軍事力量,破壞其後勤補給和通信線路,以實現消耗敵人、保存自己、發展壯大的目的。
抗戰時期,我黨在大部分時間力量還很弱小,采用的大部分都是遊擊戰,發展自己,削弱敵人。
但都是在陸地上的,因為我黨沒有海上武裝力量。
心遠他們要打的遊擊戰是在海上,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戰鬥方式。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魚雷艇的高速和小地圖的情報優勢,在鬼子航線附近尋找合適的位置隱蔽起來。
一旦發現沒有武裝的鬼子船隻,心遠他們就會迅速出擊,將其消滅;如果遇到有武裝的船隻,他們則會選擇放行。
這種戰術與陸地上的遊擊戰相似,通過不斷地襲擊鬼子,讓他們持續失血,逐漸削弱其實力。
心遠清楚地記得,鬼子的航線眾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運輸石油的航線。
大部分鬼子的油輪都需要穿越灣灣海峽,因此這裡成為了他們重點攻擊的目標。
當鬼子的偵察飛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時,心遠意識到危險已經臨近。
他果斷決定南下,前往灣灣海峽埋伏,等待時機。
在這裡,無論是鬼子的運兵船、油輪還是商船,都是他們可以擊沉的目標。
所謂的“敵進我退”,意味著在敵人氣勢洶洶、實力強大時,我們應該主動退讓,避開敵人的鋒芒,以減少自身的損失。
隻有在敵人疲憊不堪、士氣低落時,我們才能夠發起有效的反擊。這種策略需要智慧和耐心,同時也需要對敵人的行動有敏銳的洞察力。
心遠深知這一點,因此他帶領著隊伍不斷地尋找機會,等待著最佳的戰鬥時刻。
……
灣灣海峽呈東北西南方向分布,北自西起連江縣的黃岐半島東角,東至灣灣的富貴角;南由灣灣島的澳角東到福建南端的貓鼻頭。
海峽長約400千米,北窄南寬,平均寬度180千米,平均深度約為60米,總麵積約8萬平方千米。
灣灣海峽內島嶼眾多,較大的有金門列島和澎湖列島。
在廣袤的灣灣海峽區域,島嶼星羅棋布,其中較大的金門列島和澎湖列島宛如璀璨的明珠點綴其間。
島嶼眾多的特性,一方麵為人們了極佳的躲藏之所,另一方麵也使得適合航行大型船舶的路線變得較為稀缺。
心遠和他的同伴們初至此地,麵對這陌生而複雜的環境,心中滿是新奇與謹慎。
由於剛來時還不熟悉周邊的一切,他們決定分開行動,各自前往不同的方向到處轉悠。
他們穿梭在各個島嶼之間,仔細地收集著各種資料,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與大型船隻航行路線相關的細節。
他們用敏銳的目光觀察著島嶼的分布、海峽的寬窄以及水流的走向,努力去確定那些可供大型船隻安全航行的路線。
經過一番艱辛的探索和整理後,他們終於梳理出了幾條較為可行的大型船隻航行路線。接著,他們開始在這些路線的附近尋找隱蔽的地方。
有的隱藏在茂密的叢林深處,有的則位於怪石嶙峋的岩洞中。
找到合適的隱蔽點後,他們便借助小地圖,全神貫注地進行觀察。
通過小地圖上的標記和顯示,他們時刻留意著是否有鬼子船舶的航行路線出現。
很快,心遠他們彙合起來,通過心靈感應彙總信息,心遠他們發現有三條路線是鬼子常用的。
心遠他們人太少,分身乏術,不可能同時在三條路線埋伏,隻能集中精力在一條路線設伏。
心遠他們決定對其他的兩條路線實施嚴密的布雷行動。
按照老規矩,他們要精心布設大量的水雷,且種類繁多。
他們小心翼翼地將一顆顆水雷埋設在特定區域,有觸發式水雷、延時水雷等等,儘可能地增加鬼子排雷的難度,讓他們陷入困境與麻煩之中。
而對於最後的那條航線,同樣要進行布雷,這次他們特意選擇了磁性雷。
這種水雷專門針對大型船舶而設,心遠他們所駕駛的小巧靈活的魚雷艇由於體積不大,完全可以安全通過,不會觸發磁性水雷的爆炸機製。
一旦鬼子的大型船舶膽敢從此處通行,那必將是一炸一個準,無論是滿載油料的油輪,還是運載士兵的運兵船,亦或是龐大的商船,都將在瞬間被摧毀,化為一片火海與殘骸。
倘若鬼子出動小型船隻,像是那些炮艇之類的,心遠他們則會毫不猶豫地讓鬼子知道什麼叫厲害,教他們好好做人。
至於魚雷艇,鬼子在這方麵實在是拿不出什麼出彩的型號。
畢竟,在前期,鬼子麵對的是強大的華夏海軍,根本不需要依靠魚雷艇,他們的實力完全被華夏海軍所碾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