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義之在長沙境內堅壁清野,一共收攏了八千郡兵。加之長沙久在劉裕治下,劉裕及其嫡係之名深入人心,所以臨湘城內的青壯大多願意幫助昌義之守城。
在古代,守城方得人心和不得人心差彆是很大的。
得人心者,在守城時會得到來自百姓源源不斷的幫助,比如兩次安陸之戰的黃祖、陳武。
反之,如果不得人心,那彆說是得到百姓的幫助了,百姓沒拖後腿就不錯了,就比如壽春之戰的李典。
如今,臨湘城內的昌義之便是得人心的一方,然而這隻是周瑜大軍到來前的情況。
自周瑜率領兩萬大軍、兩萬民夫,攜帶著大批攻城器械、糧草物資來到臨湘後,隻是將城池三麵圍定,卻又圍而不打,已經整整持續了七天的時間。
周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他在進行某種作戰,這種作戰就叫做“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和我在壽春之戰中,采用的策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周瑜帶來的兩萬民夫,皆來自長沙郡。
他們當初背井離鄉,跟隨劉裕起兵,又在新市城被劉裕拋棄,最後被我全部接收。經過半年的相處,他們已經徹底向江東軍歸心,所以心甘情願地為江東軍、為周瑜做事。
但是周瑜並沒有過多的要求他們什麼,僅僅隻是不能回鄉,但他們也心甘情願地不回鄉。除此以外,到了臨湘以後,便是每天朝城內喊話。
比如,自己叫什麼,家在哪裡,原本是做什麼的,在臨湘有何親朋好友。以前在劉裕治下,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怎麼樣,而自投靠江東軍以後又怎麼樣等等。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更何況,兩萬民夫每天吃飽了沒事乾,就在城外的安全區喊話,喊累了就回去休息,休息足了就繼續來喊話。
言語攻擊是極其有效果的。
起初,臨湘城內幫助昌義之守城的青壯有足足三萬人。久而久之,每天都在減少。離開的青壯不為彆的,隻是因為有了對比,對荊州軍產生了彆樣的想法!
不怕貨比貨,以前的他們覺得在劉表、劉裕治下生活得還不錯。然而在聽了城外之人的描述之後,他們感覺這生活狗屁不如!
如果是不認識的人說的,那也就聽聽就是了,也不會選擇去相信。但問題是,城外喊話之人,不乏城內青壯的親朋好友。那就不得不去信了,自己人不騙自己人!這個時代的人可是極其守信的。
就這樣,原本幫助昌義之守城的青壯大多散去,而昌義之又乾了一件蠢事!
因為他害怕青壯每天聽著這些蠱惑之言,可能會有什麼不軌之舉,所以就把剩下的青壯也給解散了!
昌義之自信,哪怕隻憑借著城頭的八千郡兵,他也能夠守住臨湘城!
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因為這八千郡兵,原本也都是長沙郡的百姓,他們也有親朋好友在城外。
也就是說,城外的言語攻擊、蠱惑之言乃是無差彆攻擊,對城內郡兵同樣也有效果!
昌義之卻對此一無所知,每天在城牆上巡視,儘心儘責,直到深夜才最後一個入睡。
但這又有什麼用?劉裕失去的人心,城內丟失的民心,再也無法挽回了!
一場暗殺行動已經在暗地裡醞釀。
城內的郡兵、青壯在暗中商量,他們和城外青壯之間,就隔著一堵城牆。而能否打破這堵牆,關鍵就在昌義之身上!所以隻要乾掉昌義之,一切就將迎刃而解。
原本昌義之對手下不薄,算得上是位好將領。然而,得到昌義之恩惠的不過是他的三千嫡係。其他五千郡兵來自各縣,和他本身並無瓜葛,真正聽命的也是各縣的縣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