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的揚州六郡——九江、廬江、丹陽、豫章、會稽、吳,除了豫章以外,其餘五郡的人口都差不多,都在一百五十萬上下。
其中,九江就是淮南,後來那裡收治了不少南下的流民,因此才在被我軍攻下後,擁有二百四十餘萬人口。
自從我遷移治所到金陵,並將丹陽、吳各一部分合並為建業郡以後,相對於吳郡人口都集中在震澤周邊,丹陽北部卻是整個丹陽的精華所在。
因此,現在的丹陽郡便成了揚州境內人口第三少的一個郡(人口最少的是蘄春,然後是廬陵)。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整個丹陽北部被分離出去以後,除了郡治曲阿所在區域是平原外,剩下的幾乎都是山地。
山地多,也就意味著耕地不足,人口也就稀少。
如今的丹陽人口又有三分之一集中在曲阿及周邊,位於丹陽南部的人口就更少了。
自從山越起事以後,原本屬於丹陽境內的山越人紛紛攜家帶口,返回故地,並依靠著人數優勢攻下了丹陽南部的幾座城池。
因為整個丹陽南部幾乎都是山,所以在戰事初期,各個城池之間幾乎都在各自為戰。
而山越人卻喜歡抱團,加之他們並不懂得分兵的道理,所以整個丹陽南部各個城池,很快就一一陷落了。
這個冬天又格外地冷,也格外地長。
山越人在打下城池後,紛紛舉家搬了進去。
原本生活在這些城池中的漢民發起了激烈的反抗,但是無一例外,全部失敗。郡縣兵被全滅,青壯也大多被殺,婦女則被山越人占為己有。
山越人為了攻下這些城池,同樣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但是他們並不以為然。
丹陽南部的陷落,也讓身為太守的吳景感到頭疼不已,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但是吳景手裡不過區區數千郡縣兵,守城有餘,可哪有奪回失地的能力?
直到金陵派出了以程普為首的一萬援軍,吳景這才看到了希望。
有了一萬生力軍的支援,為首的又是程普等大將,整個丹陽的民心也為之重新振作起來。
吳景抖擻起精神,立馬調撥了兩千郡兵,交給程普,並作為向導,向丹陽南部發起反擊。
有了向導,程普的萬餘大軍也少走了許多的冤枉路,很快就來到了第一座被山越人奪取的城池麵前。
身為江東宿將,又是孫堅時代的老將,程普用兵十分老道。雖然麾下都是新兵,但也有孫翊、陳武、徐盛、朱桓四將從旁幫襯。
麵對由山越人控製的城池,程普並沒有立即下令攻城,而是分兵三路,將城池包圍起來,並在西麵讓陳武設下埋伏。
這是典型的圍三缺一打法。
隨後,程普命令大軍圍而不攻,但每日佯攻。等到山越人緊張起來的時候就迅速退去,等到山越人放鬆的時候再次佯攻,如此往複,周而複始。
此乃疲敵之策。
這一係列果然有效,山越人被弄得疲憊不堪,心裡煩躁不安,對程普也是恨之入骨。
山越人隻是一群無謀匹夫,何況城內的山越兵人數並不比江東軍少,所以十分不屑。
在程普等人又是包圍,又是佯攻之下,隻過了三天,就再也無法忍受,全都嘶吼著從城內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