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兵製度,顧名思義,就是輔助兵製度。
這一製度如果實施,就可以和義務兵役製度一起,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試想一下,倘若荊揚二州的青壯全都參加過軍事訓練,全都擁有戰鬥力,那將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就以這一次的山越之亂來舉例子,丹陽、廬陵、會稽三郡,人口大約有二百多萬,青壯數量就有五十萬上下!
倘若我沒有采取措施,但三十萬山越大軍也會麵對五十萬民兵的抵抗,這將是多麼地可怕。
這就意味著,我的整個治下都將變得固若金湯,讓人放心。
哪怕日後整個北部防線失守,我軍主力被擊潰,甚至被全殲,敵軍深入到了我方腹地,那他們也將會陷入到人民戰爭的海洋。
每一座城池,都將有無數青壯百姓參與守城,就連城外各鄉各亭也會出現抵抗的力量。
曆史的教訓告訴我,假如這麼做,我方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
但經過我們三人的商議,這個輔兵製度要想真正實施起來,難度也是不低的。
首先,我的治下有二州十六個郡,東西縱橫兩千裡,更何況還有近兩百座城池,以及無數鄉亭。
新的政令要想一級一級地傳達下去,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來完成。
其次,政令下達後,又該由誰來組織呢?
最後,經過我的決定,新製度就由各縣的縣尉來完成。並且因為輔兵製度,以後的郡縣兵都可以取消,但不包括各縣的軍營。
以後就由縣尉來組織本縣的青壯進行軍事訓練,但人員並不固定,今天來,明天走,都可以,十分自由。
但有一點需要保證,那就是凡每日參加訓練的人員都必須登記籍貫、姓名。所以哪怕是流動人員,人在外地,不在本鄉本地也可以進行軍事訓練。
而各鄉亭則由村正、裡長進行負責;承擔起縣尉的工作。
這樣一來,也能同時保證到組織性,以及訓練的效果。
畢竟在軍功、撫恤、退伍等製度出台以後,眼下的各郡縣、各鄉亭都有一大批退伍或傷殘的老兵存在。
這些老兵在退伍或者傷殘後,有些因為身體殘疾而失去了勞作的能力,有些因為軍功傍身,所以在回到家鄉後,也依舊擔任著某些職務。
但正是有了這些人在,新的輔兵製度才有了實施下去的可能,並且也能保證訓練的成果。
經過一番商議之後,我們三人也是一拍即合,並由張昭執筆寫下文書,蓋上官印,再派人進行抄錄,然後發往各郡。
等這批文書被發到各郡之後,各郡太守也會派人進行抄錄,再發往各縣。
各縣也會依照此法,再抄錄、發往各鄉亭。
所以這一製度要想實施起來還是很容易的,隻是時間無法得到保證,長則需要三四個月,短則也至少需要兩個月才能開始實施。
而荊州那邊,我也命王強派了明衛成員,分彆前往臨湘、西陵進行通知。
官方的決斷已經作出了,新的製度也即將開始實施,唯獨百姓對此的態度不明,所以讓我的心裡有些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