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東城和西城的戰鬥是一場血與肉的碰撞的話,那麼爆發在南城的戰鬥就可以說一場謀略的比拚了,戰鬥中雙方底牌儘出。
一個月前,在為期十天的攻城戰中,陶侃可以說是打爆了陳霸先和孫權。
不過當時的陳霸先和孫權對陶侃不夠重視,在輕敵之下,南城的楚軍可以說是為此倒了血黴。
然而在一個月休整之後,陳、孫不僅足夠重視陶侃了,且對他的重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陳霸先認為,陶侃絕對算得上是他起兵以來遇到過的最強對手,當然也可能是今生最大的對手了。
孫權認為,陶侃的用兵之才絕對不在兄長和周瑜之下,甚至可以說是吳軍第三人也不為過。
然而孫權不知道的是,就在秦漢大戰之時,陳慶等將也都成長起來了。
就在孫權南下郴縣,再到他反叛的這一年多時間裡,吳軍之中的徐琨、陸遜、王猛等人也都起來了。
打仗打的就是一個情報,不能說孫權的見識淺薄,隻能說他的認知還停留在三四年前。
畢竟孫權沒有親身經曆秦漢大戰的每一場戰鬥,在南下郴縣遠離吳國統治中樞的這一年多時間裡,孫權更是對吳國的變故毫無了解。
這就使得孫權後知後覺,甚至到現在才知道並了解到陶侃的可怕,然而這已經晚了。
雖然為了應對陶侃,陳、孫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就這些手段拿來對付陶侃還是未免太小兒科了一點。
好歹東城楚軍為了應對周泰所部,他們還多配了弓箭手,陳蒨還運用了一些計謀。
西城楚軍為了應對黃忠所部,他們還多配了盾牌,使得雙方在城頭進行著白刃戰。
反觀南城楚軍除了更加訓練有素,相互之間配合得更好以外,其實並沒有什麼改變。
原本南城楚軍有十萬之眾,前麵十天傷亡了三萬人,再加上孫權、陳到本部近一萬人並不參戰。
這使得現在南城楚軍可以投入戰鬥的兵力頂多隻有六萬,相對一個月前還差了三萬,反觀南城吳軍的人數卻是一點沒有減少。
人數減少,戰力提高,對於陶侃來說對手也就沒啥區彆了。
還是一樣的套路,一樣的配方,楚軍采取的攻城戰還是一如既往地換湯不換藥。
隻是多了投石機的轟擊,之後依舊還是衝車、井闌車推進,步兵呼嘯著攻城。
所謂你有張良計,我也有過牆梯。
在楚軍投石機的轟擊下,吳軍顯得十分熟練,紛紛進行著躲避。
等到楚軍推進並開到,吳軍又迅速地嚴陣以待,一切都顯得有條不紊。
待到衝車和井闌車靠近,衝車上楚軍的弓箭手開始射擊之時,吳軍依舊是刀盾兵們舉著盾牌頂在前麵。
城頭有女牆,後麵還有刀盾兵,楚軍站在衝車上隔著一百步的距離進行射擊顯得毫無卵用。
直到井闌車靠近,並放下擋板,下麵的楚軍也扛著雲梯搭上城牆之後,雙方的短兵相接終於開始。
隻不過楚軍的投矛手們投矛早就用完了,隻剩下這一個月時間裡,城內百姓重新趕製的一批投矛。
僅僅在一輪投射之後,投矛手們就失去了一大殺器,從此淪為了普通長矛兵。
然而投矛手們果然是這裡吳軍的主力,彆以為他們在沒了中遠程打擊手段之後就不行了,化為長矛兵的他們一樣牛逼!
就和長槍兵一樣,他們捅殺著來犯之敵,隻不過長矛僅有一米五的長度遠不及長槍。
所謂一寸長,一寸強,長矛雖短,但也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