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親率大軍從漢中撤往長安。
劉備大將關羽趁著襄、樊兵力空虛之際,從荊州向他的東南防線襄、樊一帶發動了進攻。
曹操聞知,立刻派大將於禁率兵往救樊城。
八月,漢水流域因為天降暴雨而發生了“漢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災害。
關羽趁機乘大船進攻,擒於禁,斬龐德,乘勢進軍,將樊城圍住。
彼時,樊城曹軍隻有數千人,城池被水淹沒,水麵離城樓僅有數尺。
曹仁率軍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領兵去救樊城。
九月,相國西曹掾魏諷謀襲鄴城,事泄被殺,相國鐘繇也受牽連被免官。
十月,曹操從關中趕到洛陽,親自指揮救援樊城。
孫權因關羽處其上遊,不願意讓關羽勢力發展,且他早有攻取荊州之心。
於是,聯結曹操,準備以大將呂蒙偷襲荊州要地江陵。
曹操接到書信後,將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繼續堅守。
自己進至摩陂,臨近指揮,又派兵十二營增援徐晃,命他反擊關羽。
經過惡戰,關羽敗走。
不久,呂蒙偷襲江陵得手。
關羽撤往益州,途中為孫權軍擒殺,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到洛陽。
至此,襄樊戰役結束。
曹操在孫權擒殺關羽、取得荊州後,表孫權為驃騎將軍、荊州牧。
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
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內外群臣,說“這個小兒想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嘛!”
曹操手下群臣乘機向曹操勸進。
曹操說“如果天命在我,我做周文王足矣。”
建安二十五年(2101novel.com年)正月,曹操還軍洛陽。
同月庚子日(3月15日),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諡號為武王。
他臨死前留下《遺令》,根據曹操的遺囑,他於二月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於鄴城西郊的高陵。
曹操死後,其子曹丕襲封丞相、魏王官爵。
黃初元年十月辛未日(2101novel.com年12月11日),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改漢為魏。
於同年十一月癸酉日(12月13日),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
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響,崇尚仁義禮讓,並試圖以仁義、道德、禮讓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禮為首”。
另一方麵,他在治國上強調以法治國。
在當世戰亂之下,要撥亂反正,隻能采用刑法之治。
曹操主張執法如山,強調法不阿貴。
他說,法令“設而不犯,犯而必誅”,要求嚴格法令規章,賞罰分明,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
曹操重視執法者的人選和執法者以身作則的作用,認為這是貫徹法令、實行法治的保證。
為此,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製不法豪強,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處於亂世之中的曹操既強調刑法,也沒有忘記禮教之用,他始終尚禮重法,兩手俱用,並在禮法並舉、兩手俱用中表現出了特有的譎詐之能。
在人事管理上,曹操主張唯才是舉,這是曹操政治思想獨具特色的地方。
在漢末選官偏重門第、不問才德的情況下,他主張突破門閥界限,實行唯才是舉。
他認為——天地間,人為貴,要建功立業,隻有靠人的智慧和才能,“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
他重視人的才能,鄙視德行禮教,認為遵守封建禮教的人不一定有開創事業的能力,有開創事業能力的人未必肯遵守禮教,所謂“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故而力主起用那些果敢英勇臨陣力戰之士,出身地位低微但有高才異質的人和“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
並且明令要求下屬“各舉所知,勿有所遺”,不拘一格選官用人。
曹操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他們任用“清正之士”,“務以儉率人”,使得天下士人“莫不以廉節自勵”,即使是權貴寵臣,“輿服不敢過度”。
以上變化,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社會風氣的轉變。
曹操的政治思想符合時代的需求,在統一、平定北方的事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他主張的法治和唯才是舉是對於漢代德化、孝治四百年傳統的對抗和否定,在政治思想界引發討論,對於後世人事管理思想的影響頗為深遠。
曹操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自著兵書十餘萬言(即《孟德新書》)。
“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又集錄諸家兵法,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
他撰寫的《孫子略解》,開創整理注釋《孫子兵法》十三篇的先河。
其著述大都亡佚,從其《孫子注》和存世的軍事文書以及《三國誌》等史書中,可窺見其軍事思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曹操認識到——軍事鬥爭離不開政治形勢的配合,要有足夠的武裝力量,才能拯救社會。
不能像春秋時吳國夫差那樣隻憑武力,不注重政治;
也不可似周朝諸侯徐偃王那樣,以仁義代替用兵。
他強調“兵以義動”,“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
為贏得戰爭中的政治主動權,他挾天子以令諸侯;
為爭取人心,占領河北後免難民租賦,又發布抑豪強兼並令,以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
謀士郭嘉頌揚他“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
曹操認為經濟的好壞,關係著戰爭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