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峻、祖約之亂,源於王敦叛亂中,晉明帝引流民帥入衛京師之事。
原來,晉琅邪王—司馬睿(即晉元帝司馬睿)進駐建康後,對於率眾南來的流民帥深懷疑忌,一般都使停留於淮河南北,不使過江。
祖約雖率流民過江至於京口,但不得久駐,即北返中原。
蘇峻率眾至廣陵,亦奉命至淮北作戰。
王敦起兵東下,擊潰東晉所倚重的分彆自淮陰、合肥入衛的劉隗、戴淵軍。
晉明帝無兵對付王敦,於太寧二年(323年)接受郗鑒、桓等人建議,引江淮流民帥—劉遐、蘇峻等入衛京師,卒得弭平內亂。
在王敦之亂中,蘇峻在王敦太寧二年(324年)進攻建康時,曾出兵幫助朝廷軍抗擊王敦。
故此戰後,因功升任使持節、冠軍將軍、曆陽內史、加散騎常侍,並封邵陵公。
蘇峻因有功於國,漸漸擁有很高威望,而且有精兵萬人,武器亦精良,是江北一個強大的軍事力量。
但蘇峻卻因而驕縱,更加收納亡命之徒和隱匿逃亡的罪犯。
其中於鹹和元年(326年)時,中書令—庾亮誅除了意圖作亂的南頓王—司馬宗。
其黨羽卞鹹的哥哥—卞闡逃亡到蘇峻處,庾亮雖然命蘇峻送還卞闡,但蘇峻竟沒有聽命。
庾亮因而認定蘇峻是一個禍患,終有一日會引發禍亂。
另一方麵,祖約亦曾參與討伐王敦,並鎮守壽春,防衛北方。
但祖約認為自己名氣和資曆都不在郗鑒和卞壼之下,卻未能成為明帝所命的輔政大臣而一直耿耿於懷,更認為是庾亮篡改遺詔的結果。
鹹和元年(326年),後趙石聰進攻壽春,祖約多次向朝廷求援但都不獲派兵支援。
之後,石聰被蘇峻所派的韓晃擊退後,朝廷卻在打算修築塗塘作防禦用。
祖約因而覺得是朝廷放棄了他,十分憤恨,更有怨言。
鹹和二年(327年),為解決蘇峻的隱憂,庾亮決心征蘇峻入朝。
庾亮認為——即使真的將他逼反,也是小禍;反而數年後才讓他作亂,那蘇峻力量會發展到強得難以壓製。
但當時朝中眾人都不同意庾亮,光祿大夫—卞壼反對聲音最強,認為不能操之過急。
與庾亮關係良好的溫嶠,也多次寫信勸止庾亮,但庾亮都不聽。
蘇峻聽聞庾亮的打算,於是派司馬—何仍向庾亮轉述自己不願入朝任職的意願,但庾亮拒絕。
更命監淮北軍事的郭默為後將軍、領屯騎校尉;
弟弟庾冰為吳國內史,用以防備蘇峻。
隨後,朝廷便下詔要召蘇峻為大司農,加散騎常侍,位特進,並將兵眾交給其弟—蘇逸統領。
之後,蘇峻上表要求讓他改鎮青州一荒郡,但庾亮不準。
蘇峻知道不能改變,但擔心庾亮這次其實是要加害他,在赴召的猶豫間,參軍—任讓建議蘇峻起兵。
同時,阜陵縣令—匡術也勸蘇峻起兵,隻是蘇峻並不應命。
蘇峻也知道祖約怨恨朝廷,於是派參軍—徐會去推崇祖約,並請他與他聯手討伐庾亮。
祖約知道後十分高興,譙國內史—桓宣知道後勸阻,但祖約不聽。
之後,便派侄兒—祖渙和女婿—許柳與蘇峻會合,正式起兵。
溫嶠知道蘇峻不應命後,便立即打算率兵入衛建康,同時三吳亦有義兵。
但庾亮都不許,更答複溫嶠不要赴京。
後任命卞壼為尚書令、領右衛將軍;
會稽內史—王舒行揚州刺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