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諸子百家爭鳴_曆史追光者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曆史追光者 > 第10章 諸子百家爭鳴

第10章 諸子百家爭鳴(1 / 2)

我在靈境藏書閣翻閱《中國哲學史》,《諸子集成》閱卷時,我的目光被諸子百家的思想光輝所吸引。

這是一個人類發現與覺醒的時代,不僅東方的華夏大地百家爭鳴,思想的火花四濺;遙遠的西方世界,也同樣湧動著文化發展的熱潮,中國,印度,古希臘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終形成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

在中國,春秋戰國之交,社會急劇變化,各種思想流派紛紛登場。

儒家倡導仁禮之道,試圖以道德規範重塑社會秩序;

道家追求無為而逍遙,探尋宇宙與人生的真諦;

墨家主張兼愛非攻,為平民發聲;

法家厲行嚴刑峻法,以法治國;

兵家籌謀戰略戰術,決勝千裡之外

百家爭鳴如繁星璀璨,照亮了那個時代的天空。

古希臘,蘇格拉底不懈追尋真理,柏拉圖構建理想的國度,亞裡士多德探索萬物的本質。東西方的智者們,雖身處不同的地域,卻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叩問著世界的奧秘,開啟了人類智慧的寶庫。

在戰國的廣袤大地上,思想的火花卻如璀璨星辰,閃耀不息。其中,儒家思想猶如一股溫暖而堅定的力量,在時代的洪流中傳承與發展。

在齊國的稷下學宮,陽光透過窗欞灑在一群年輕學者的身上,他們正圍繞著儒家思想展開激烈的討論。

子輿麵色微紅,激動“諸位,孔子主張‘克己複禮為仁’,認為通過克製自己,恢複周禮,方能達到仁的境界。他一生致力於推行仁與禮,雖在春秋時未竟全功,但這思想的火種卻在戰國得以延續。”

子墨反駁“可如今這戰國,禮崩樂壞至極,仁與禮真能救亂世嗎?”

子輿“孟子繼孔子之誌,提出‘仁政’,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若各國君主能施行仁政,關愛百姓,又怎會不能救亂世?”

這時,一位一向推崇老子思想的學子子清插話道“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不強求,不妄為。儒家的積極入世,追求仁禮,豈不是違背了自然之道?”

子輿毫不退縮,大聲說道“非也!儒家入世,是為了拯救蒼生,建立有序和諧之社會。老子之無為,是一種高遠的境界,然於當下亂世,若皆無為,百姓何以為生?”

子墨接著說道“荀子雖為儒家,卻提出‘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大相徑庭,這又如何解釋?”

子輿略作思考“荀子之‘性惡論’,並非否定人性中的善端,而是強調通過後天的教化和禮儀規範,化性起偽,使人性向善。這與孟子之論,實則殊途同歸,皆為引導人們追求道德之完善。”

眾人陷入沉思,氣氛一時凝重。

一位年長的學者緩緩起身,微笑著說道“諸君之論,皆有其理。孔子之仁禮,孟子之仁政,荀子之化性起偽,乃儒家思想在不同情境下的發展與應對。然思想之碰撞,非為爭勝,而是為了尋求真理,造福萬民。”

子輿拱手道“先生所言極是。想當年,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似在批判儒家之仁義。而孔子卻對老子之論深思不已。此等大家之交流,雖觀點不同,卻皆懷濟世之心。”

子清若有所悟“如此看來,各家思想雖有差異,但皆為解決世間之難題。”

子墨點頭道“正是。即便在當今之世,儒家思想仍具重要價值。其倡導的仁愛、責任、禮儀,仍是我們修身立德之本。”

在那場激烈的討論之後,子輿等人陷入了更深的思索。

過了幾日,眾人再次相聚於稷下學宮的庭院中。

子輿率先開口“諸位,我這幾日反複思量,儒家思想之傳承與發展,實乃不易。想那孔子,周遊列國,四處碰壁,卻未曾放棄對仁禮的堅守。其在《論語》中諸多教誨,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言論,至今仍為我輩所傳頌。”

子墨點頭“是啊,孟子於《孟子》中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等氣節,令人敬仰。且他主張的‘仁政’,若能得以施行,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富強,豈不也是一種功利?”

子清插話道“然儒家所倡之‘禮’,在當下是否過於繁瑣嚴苛?”

子輿沉思片刻“‘禮’之本意,乃為規範人之行止,維護社會之秩序。雖形式或有變化,但其內核之敬人、自律,永不過時。此正如《禮記》中所闡述。”

這時,一位新加入討論的學子子淵說道“正是此等堅定之信念,使儒家思想在風雨中屹立不倒。然亦有人詬病儒家過於強調道德約束,而忽視了實際之功利。”

眾人一陣沉默,子墨打破寂靜“吾以為,道德與功利並非截然對立。儒家之‘仁政’,若能得以施行,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富強,豈不也是一種功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就在這時,一位身著素袍、飄逸灑脫的學者緩緩走來,眾人一看,竟是對道家思想頗有研究的莊先生。

莊先生微微一笑“諸位所論,頗有意趣。儒家重仁義道德,然在我道家看來,一切應順應自然,所謂‘道可道,非常道’,此乃《老子》之真諦,過多的人為約束,反失了自然之真。”

子輿拱手道“莊先生,道家之自然無為,吾等亦有所聞。但在這亂世,若皆無為,如何救民於水火?”

莊先生輕搖手中羽扇,說道“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不刻意為之,不強求。就如那水,自然流淌,卻能滋養萬物。正如《莊子》中所雲‘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子淵疑惑道“那依先生之見,儒家之積極入世與道家之順應自然,孰優孰劣?”

莊先生大笑道“無有優劣之分,不過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儒家之努力,道家之超脫,皆為人生之選擇。”

眾人陷入沉思,似有所悟。

在對儒家思想的深入探討後,讓我們將目光轉向兵家,一同領略孫武與他的《孫子兵法》所蘊含的智慧光芒。

吳國的朝堂上迎來了一位青年,他便是孫武。吳王闔閭慧眼識英,將孫武任命為將軍。孫武並非出身顯貴,而是憑借著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和對軍事的癡迷鑽研,一步步踏上了這榮耀之路。

孫武深知戰爭的殘酷與複雜,他日夜思索,將自己的智慧與經驗凝結成了一部震古爍今的巨著——《孫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宛如一把開啟勝利之門的金鑰匙,被曆代兵家奉為圭臬。

孔子跟孫武都是春秋時期的人物,他們的思想主張,精神財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們且看《孫子兵法》的智慧光芒在史曆戰場上表現。

且說那長平之戰,秦軍將領白起麵對來勢洶洶的趙軍,並未急於出擊。他派出眾多探子,深入趙軍營地,仔細探查趙軍的兵力部署、糧草儲備以及將領的作戰風格。同時,他也對秦軍自身的優勢和劣勢進行了全麵的評估。

白起深知,趙軍主將廉頗老成持重,防守嚴密,若強行進攻,必然損失慘重。然而,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換下了廉頗。趙括年輕氣盛,急於求勝。

白起通過對趙括性格和作戰習慣的了解,斷定他必然會貿然出擊。於是,白起佯裝敗退,故意示弱,引得趙括率領趙軍主力傾巢而出。

當趙軍陷入秦軍的埋伏圈時,趙括這才如夢初醒,但為時已晚。秦軍如猛虎下山,將趙軍分割包圍。最終,趙軍全軍覆沒。

這場戰役,白起正是憑借著對敵人和自己的深刻了解,踐行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真諦,成就了一場驚世駭俗的大勝。

再看桂陵之戰,魏國攻打趙國,齊國出兵救援。齊國軍師孫臏在出兵之前,對魏國和趙國的軍事實力、地理環境以及雙方將領的特點進行了詳儘的分析。

他深知魏國軍隊強大,但長途奔襲,必然疲憊。而趙國雖然抵抗激烈,但已漸露疲態。

孫臏根據“知己知彼”的原則,製定了圍魏救趙的策略。他沒有直接奔赴趙國與魏軍正麵交鋒,而是率領齊軍圍攻魏國都城大梁。

魏國主將龐涓得知大梁被圍,心急如焚,匆忙率軍回撤。孫臏早已算準龐涓的行軍路線,在桂陵設下埋伏。

當龐涓率領魏軍匆匆趕回時,齊軍以逸待勞,突然殺出。魏軍毫無防備,頓時陷入混亂。

在這場戰役中,孫臏充分運用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戰略思想,以巧妙的戰術取得了勝利。

還有那著名的馬陵之戰,魏國再次發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依然派出孫臏為軍師率軍救援。

孫臏在出發前,對魏國的軍事力量、戰略意圖以及魏軍主將龐涓的心理進行了深入研究。

他知道龐涓急於建功立業,且對自己曾在魏國遭受的屈辱耿耿於懷。

於是,孫臏采用減灶誘敵的策略。他命令齊軍在進入魏國境內後,第一天挖十萬人做飯用的灶,第二天減為五萬人的灶,第三天再減為三萬人的灶。

龐涓一路追擊,看到齊軍的灶越來越少,以為齊軍大量逃亡,軍心渙散。

龐涓大喜過望,不顧部下的勸阻,率領精銳部隊日夜兼程,妄圖一舉殲滅齊軍。



最新小说: 白日夢想屋 惡女為妃反派挫骨揚灰 我同時穿越諸天萬界 穿成庶女後我崩壞了劇情 狂龍在都陸楓紀雪雨 新婚夜當天變棄婦?不,我是你繼母 你科舉我種田,塑料夫妻闖荒年 重生後我成了霸總的白月光 笑我華夏無神?我開局覺醒億萬神 被逐出家族後,我天師的身份曝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