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秦始皇千古一帝_曆史追光者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曆史追光者 > 第24章 秦始皇千古一帝

第24章 秦始皇千古一帝(2 / 2)

然後是登山祭祀,嬴政在群臣和侍從的簇擁下,沿著陡峭的山路艱難攀登。到達山頂後,設壇祭祀,嬴政親自獻上祭品,宣讀祭文,祈求天地神靈賜福於秦帝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然而,惡劣的天氣使得整個儀式充滿了不確定性。狂風不時吹亂祭品,雨水打濕了嬴政的龍袍,但他的決心未曾有絲毫動搖。

“陛下此舉,不過是自我吹噓,粉飾太平!”有文人在陰暗的角落私下議論,他們的言辭如暗箭,試圖刺穿嬴政的威嚴。

嬴政得知這些言論,龍顏大怒,那怒火仿佛能將整個天地燃燒。他本以為自己的豐功偉績會讓萬民頂禮膜拜,卻未曾料到竟有如此多的逆耳之聲。

封禪之後,嬴政在各地刻詩頌德之舉,再次引發了軒然大波。

這位雄主深知,作為一統天下的帝王,不能被憤怒衝昏頭腦,失去理智的判斷。

回到鹹陽宮,嬴政將自己關在書房內,整整一夜未眠。他回想著封禪大典的每一個細節,那些質疑和指責的聲音在他腦海中不斷回蕩。他握緊拳頭,關節泛白,心中的憤怒幾近噴薄而出。

然而,他努力克製著自己。他明白,此刻的衝動可能會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他深吸一口氣,緩緩鬆開拳頭,告訴自己必須冷靜應對。

嬴政開始思考如何化解這場危機。他翻閱著各地呈上來的奏折,試圖從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每一份奏折上的文字都像是一把重錘,敲打著他的內心。

在那些反對的聲音中,儒生們的言辭尤為激烈。他們秉持著儒家的傳統思想,認為嬴政的刻詩頌德有違仁德,是對百姓的一種壓迫。

一位德高望重的儒生站出來“陛下,為政當以仁為本,您如此大興土木,刻石頌功,實非仁政之舉。”

另一位儒生也附和道“古之聖王,皆以德行服人,而非以權勢壓人。陛下此舉,恐失民心。”

嬴政聽聞這些言論,心中的怒火再次被點燃。他厲聲道“朕統六國,平天下之亂,建不世之功。今刻石頌德,乃為激勵後人,使大秦永固,何錯之有?”

儒生們卻反駁道“陛下之功績,天下共睹。但仁政方能長治久安,如今百姓負擔沉重,怨聲載道,陛下當反思。”

雙方的思想激烈碰撞,嬴政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數日後,嬴政召集了朝中重臣“朕之刻石頌德,乃為銘記大秦之功業,激勵後人。若有人誤解,朕當以行動正名。”

隨後,嬴政決定加大對民生的關注,減輕百姓的負擔,同時加快推行一係列改革措施,以證明自己的決策是為了大秦的長遠發展。

在封禪大典之後,秦始皇通過刻石繼續抒發他的壯誌豪情,現在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些刻石。”

公元前219年,泰山刻石皇帝即位後製定明確的法令,到了二十六年,兼並天下,無人不服。皇帝親自巡視遠方百姓,登上泰山,視察東方。

嶧山刻石皇帝建立國家,從前世代稱王。討伐叛亂,威震四方,武功正義正直。

琅琊刻石在二十六年,皇帝開始統治。製定公平的法令,成為萬物的準則。使人事分明,父子和睦。皇帝聖明智慧仁義,道理清晰明白。

公元前218年,芝罘刻石皇帝東遊,登上芝罘山,麵對大海。

東觀刻石二十九年,正值仲春,陽氣和暖。皇帝東遊,登上芝罘山,麵對大海。

公元前215年,碣石刻石於是發動軍隊,誅殺無道之人,叛亂被平息。用武力消滅殘暴叛逆,用文德使無罪之人恢複,百姓都心悅誠服。

一統六國之後,繼續完善中央集權的管理製度,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統一車道。

然而,統一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廣袤的疆土上,各國殘留的製度、文化、風俗各異,如同一團亂麻,亟待梳理與整合。

在這關鍵的時刻,李斯走進了曆史的舞台。李斯,出身平凡,卻憑借著自身的才華與智慧,在秦國嶄露頭角。他師從荀子,習得治國之道,一心輔佐秦王成就大業。

在秦始皇的朝堂之上,氣氛凝重而肅穆。眾大臣們深知,天下雖已歸秦,但文字的紛亂猶如重重迷霧,嚴重阻礙著國家的治理與發展。

李斯,這位師從荀子的飽學之士,此刻正神色莊重地站在朝堂中央。他自幼苦讀,博聞強識,對治國之道有著深刻的見解。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李斯進言道“陛下,如今國家一統,然文字異形,交流不暢,實非長久之計。臣以為當統一文字,方可使政令通達,天下一心。”秦始皇深以為然。

在眾多文字形態中,小篆因其獨特的優勢獲得了眾人的認同。小篆保留了一定的象形意味,其筆畫規整、結構對稱,雖不如後來的隸書簡便易學,但相較於其他各國繁雜的文字,更具規範性和係統性,讓人一眼望去便能領會其大致含義。

然而,統一文字之路並非坦途。《漢書·藝文誌》中提到“古製,書必同文,不知則闕,問諸故老。”在推行小篆的過程中,各地的文人墨客、學者賢達,因長期習慣使用本土文字,對小篆的接受頗為困難。民間百姓更是在日常交流與書寫中感到諸多不便,抵觸情緒漸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麵對困境,秦始皇與李斯果斷采取一係列舉措。李斯精心編訂小篆的規範教材,對每一個筆畫的寫法都詳細注解。

朝廷依照《秦律》,在各郡縣大力興辦官學,派遣資深的夫子教授小篆,對積極學習且掌握出色者予以獎賞,如免除賦稅、賜予田產等;對那些故意抵製小篆推行,依舊使用舊文字者,依法嚴懲,或罰以重金,或處以勞役。

經過不懈的努力,小篆逐漸在秦朝廣袤的土地上得以推廣。正如《說文解字序》所雲“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統一文字帶來的益處顯著。政令能夠毫無阻礙地傳達至每一個角落,不再因文字差異而產生歧義。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更為順暢,各地的知識與經驗得以廣泛傳播。國家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日益增強,百姓對大一統的認同感也愈發深厚。

在秦始皇和李斯的堅毅努力下,小篆成為了秦朝統一的重要標誌,為後世的文字發展與文化傳承奠定了堅實基石。

據《史記·平準書》記載“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這充分說明了秦始皇統一貨幣的必要性。統一貨幣的道路布滿荊棘。六國的貨幣形形色色,有齊刀的鋒利,有楚貝的華麗,有趙布的質樸。

每一種貨幣都承載著各自的曆史與地域特色,要將它們統一,談何容易。百姓們疑惑,商人們抵觸,舊貴族們暗中作梗。然而,秦始皇和他的臣子們沒有退縮。

他們派出使者,深入市井鄉村,宣傳統一貨幣的好處。士兵們嚴陣以待,打擊那些妄圖破壞新製的不法之徒。

無數個日夜,秦始皇在燭光下與大臣們商議對策,眉頭緊鎖,憂心忡忡。終於,秦半兩錢在全國流通,經濟的血脈開始順暢流動。

於是,在李斯的協助下,秦半兩錢應運而生,成為了全國通用的貨幣。

度量衡的統一同樣意義重大。不同地區的度量衡標準不一,導致稅收不公、貿易糾紛不斷。為了建立公平有序的社會秩序,秦始皇果斷下令統一度量衡,讓天下有了統一的衡量標準。

再說到車道,這相當於如今的高速公路。在統一之前,各國的車道寬窄不同,車輛行駛極為不便,嚴重影響了交通運輸的效率。秦始皇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製,提高物資運輸和軍隊調動的速度,決定統一車道的寬度。

秦始皇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對中國曆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意義。

在經濟方麵,統一貨幣消除了貨幣流通的障礙,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和經濟的一體化發展,為後世經濟交流奠定了基礎。統一度量衡則規範了商品交易,提高了經濟活動的效率和公正性。

在政治方麵,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在文化方麵,使得各地的交流更加順暢,促進了文化的融合與傳播。

這一係列的統一舉措,無疑是對原有生態的巨大衝擊,打破了舊有的平衡。各方勢力抵觸,困難重重。但秦始皇和李斯以堅定的決心和強硬的手段,克服了種種阻力。

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道的過程,猶如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但正是這一場場戰鬥,鑄就了秦朝的偉大,為後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激勵著我們在追求統一與進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喜歡曆史追光者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曆史追光者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龍王贅婿陸榆紀凝雪 仙侶情緣之蝶曉月 攤牌了,假千金她馬甲多得要命 小師妹太內卷,爆改合歡宗 穿越七零之病弱知青美滿人生 驚!快穿宿主她被蓄意撩撥了 重生末世開超市,我養活全人類! 偏想對你撒個野 八零:炮灰女配靠係統逆襲暴富啦 主母重生退婚,攝政王哭著求入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