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蘇洵、蘇軾、蘇轍:一門三文豪_曆史追光者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曆史追光者 > 第90章 蘇洵、蘇軾、蘇轍:一門三文豪

第90章 蘇洵、蘇軾、蘇轍:一門三文豪(1 / 2)

在北宋的悠悠歲月中,蘇軾也就是人們口中的蘇東坡,他如一顆耀眼的星辰,綻放著獨特的光芒。

出生於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7年,四川眉州的山水賦予了他靈動的才情,書香門第的家庭給予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蘊。

蘇洵,蘇軾的父親在年輕時四處遊曆,在他27歲那年,因父親病重去世,家庭的責任驟然落在他的肩上,這使得蘇洵不得不停止遊曆的腳步,回歸家庭。

父親的離世令他深感責任重大,從此他開始專注於家庭事務,並致力於子女的教育和自身的學問提升。

在這之前,他雖屢次參加進士考試但都未考中,於是更加放棄了學習。

後來,他在妻子程氏的支持下痛改前非,決心認真研讀。程氏變賣了嫁妝來維持家庭生計,並讓蘇洵能夠專心於學業。

程夫人乃眉山大理寺丞文應之女,18歲時嫁給蘇洵。她孝順恭敬、勤勞節儉,品德高尚且有見識,在蘇軾和蘇轍年幼時,母親常用古人的名節來激勵他們。司馬光為她寫的《墓誌銘》中評價道“貧不以汙其夫之名,富不以為其子之累;知力學,可以顯其門,而直道,可以榮於世,勉夫教子,不愧為古代一賢母。”

在蘇洵努力讀書及出外遊學期間,她不僅兼主內外,還親自教育蘇軾和蘇轍兄弟。

程氏經營著三家絲綢店鋪,生意相當成功,為家庭了殷實的經濟基礎。當蘇洵表示擔心專心念書會無法賺錢養家時,程氏回道她可以獨力撐持家務。她的能乾讓蘇洵能夠放心地追求學問。

她以自身的品德和言傳身教深深影響著孩子們。她會給蘇軾兄弟講《範滂傳》,用範滂母子的故事激勵他們追求正義。她教導孩子們做人要有仁愛寬厚之心,不可妄取非分之財。

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蘇軾出生於四川眉山。幾年後,弟弟蘇轍也降臨世間。

父親在家待了一段時間,也見到了孩子們的聰慧,蘇洵認為孩子不能隻局限於家中的一方天地,需要去外麵見世麵、長見識。於是,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嘉佑元年(1056年),蘇洵帶上蘇軾、蘇轍兩個兒子離開眉山,踏上了遊曆求學之路。

他們一路行來,拜訪名師,結交文人雅士,兄弟倆的才華逐漸展露。在京城,蘇軾兄弟的詩文受到了一些有識之士的賞識和稱讚,開始在文壇嶄露頭角。

然而,命運的波折總是不期而至。嘉佑二年(1057年)四月初八,遠在京城的父子三人接到了噩耗,蘇軾、蘇轍的母親程夫人因病去世,享年48歲。

當時蘇軾在京城聲名鵲起,但母親的離世讓這一切都變得不再重要。消息傳到京城時已是五月底,蘇氏父子三人甚至來不及與親朋好友一一道彆,便日夜兼程趕回家中奔喪。

依照慣例,從嘉佑二年六月起,蘇氏兄弟開始丁憂家居,為母守喪。在守喪的這段時間裡,蘇軾也在家鄉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與青梅竹馬的王弗結為夫妻。

守喪的日子裡,蘇軾和蘇轍在悲痛中也不忘父親的教誨,繼續刻苦學習,鑽研學問。嘉佑四年(1059年)秋,兄弟倆服喪期滿,在與父親蘇洵商議後,父子三人決定舉家搬遷至京城。

這一路的艱辛與坎坷,沒有磨滅他們的意誌,更加堅定了追求理想。蘇軾和蘇轍在父親蘇洵的教導下,在母親程夫人的精神影響下,不斷成長,不斷進步。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踏上了新的征程。

在京城,兄弟倆心無旁騖,專心致誌地為考取功名而努力。

嘉佑二年(1057年),蘇軾和蘇轍一同參加科舉考試。蘇軾才華橫溢,所寫的文章讓主考官歐陽修大為讚賞。

由於歐陽修誤以為這篇出色的文章是自己的學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他將蘇軾的名次由原本的第一名改為了第二名。當真相大白,歐陽修懊悔不已,對蘇軾更是讚譽有加,直歎蘇軾有宰相之才。蘇轍在此次考試中也表現出色,考取了不錯的名次。

離不開蘇洵的悉心教導,離不開程夫人的言傳身教,更離不開他們一家人共同經曆的風風雨雨。正是家庭的溫暖和力量,支撐著蘇軾和蘇轍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堅守初心,為北宋的曆史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此後,兄弟二人踏上了仕途。蘇軾初入官場,便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才能和憂國憂民的情懷。他的直言敢諫,雖為百姓謀得了福祉,卻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權貴。蘇轍則以其沉穩和睿智,在仕途上穩步前行。

然而,兄弟倆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蘇轍在官場中不斷曆練成長。他憑借著自身的才華和努力,逐步晉升。蘇轍的性格沉穩,做事有勇有謀,且極具智慧。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他能審時度勢,堅守初心,為國家和百姓謀福祉。最終位至副宰相,成為北宋朝廷的重要官員。

他積極參與朝政,提出了許多有益的政見和建議。蘇轍著有《欒城集》《欒城應詔集》等作品流傳於世。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他的文學才華,也為後人研究北宋曆史和文化了重要的資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而兄長蘇軾,才華橫溢,思維敏捷,但性格相對較為直爽,鋒芒畢露。這種性格使他在仕途上直言敢諫,常常得罪權貴,故而總是遭遇被貶官的命運。

在生活中,蘇轍與蘇軾的感情深厚至極。儘管身處異地為官,兄弟二人仍經常通過書信往來,互訴衷腸,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他們在書信中不僅交流為官的心得、對世事的看法,也抒發對親人的思念和牽掛。

蘇轍和蘇軾在書法上更是有著驚人的默契。兄弟倆一同揮毫潑墨時,蘇軾所寫的字跡,蘇轍能夠完美地接著往下書寫,且銜接自然流暢,以至於旁人難以分辨出這是兩人共同完成的作品。這種默契不僅體現了他們在書法技藝上的高超水平,更彰顯了兄弟間心靈相通、親密無間的深厚情誼。

尤其當蘇軾在仕途上遭遇困難,被貶他鄉時,蘇轍總是堅定地站在兄長的角度,為他分擔痛苦,分享快樂。無論世事如何變遷,蘇轍與蘇軾的兄弟之情始終堅如磐石,熠熠生輝,成為千古美談,為後人所傳頌和敬仰。

哥哥蘇軾的仕途約四十年,他的一生在頻繁的被貶謫與調動中度過,不是在被貶謫的途中,就是在新的任地為官,或者麵臨即將被貶的境遇。

儘管蘇軾擁有著被眾人看好的宰相之能,卻因種種原因未能真正擔任宰相一職。但他在各地為官期間,積極為百姓辦實事,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改革弊政,深受百姓愛戴。

蘇軾與青梅竹馬的王弗相伴成長。王弗不僅美麗聰慧,更是蘇軾求學路上的堅定支持者。他們的愛情純真而美好,為蘇軾的青年時光增添了一抹溫馨的色彩。

蘇洵於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逝世,享年58歲。他留有《嘉佑集》《權書》《衡論》等著作,在文學上展現出獨特的才華,擅長散文創作,其作品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犀利、縱橫恣肆,堪稱一代文豪。

蘇軾和蘇轍兄弟在仕途順利考中進士後,因父親蘇洵的離世而回鄉奔喪。就在這期間,蘇軾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在27歲時便香消玉殞,她為蘇軾生下了長子蘇邁。王弗的離去讓蘇軾悲痛欲絕,成為了他心中永遠的懷念。

在王弗離世多年後,蘇軾於熙寧元年(1068年)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閏之。王閏之的出現,宛如一道溫暖的陽光,照進了蘇軾的生活。她以親情為紐帶,給予蘇軾無儘的支持與陪伴。

人生的道路並非總是平坦。北宋的政治風雲變幻,黨爭激烈。王安石變法期間,蘇軾基於對百姓的關懷,對變法中的部分激進措施提出了理性的質疑和批評。他的直言不諱觸怒了新黨勢力,由此遭受了無情的排擠和打壓。

元豐二年(1079年),那場驚心動魄的“烏台詩案”如暴風雨般襲來。蘇軾,因一封《湖州謝表》和以往的詩作,被新黨指控對朝廷不敬,身陷囹圄。

陰暗潮濕的監獄裡,蘇軾滿心憤懣與無奈。他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的詩文怎就成了獲罪的證據。那些不過是對世事的感慨,對民生的關懷,卻被惡意曲解。

鐵窗之內,蘇軾時而踱步,時而呆坐,心中思緒萬千。他擔憂自己的命運,更牽掛著家人。“吾一生光明磊落,竟落得如此下場。”他喃喃自語,眼神中透露出不屈與迷茫。

而此時,他的弟弟蘇轍心急如焚。蘇轍四處奔走,為兄長求情。他向朝廷上書,言辭懇切,願以自己的官職為兄長贖罪。

“陛下,家兄蘇軾為人忠厚,其詩文絕無惡意,望陛下明察!”蘇轍的聲音在朝堂上回蕩,他的臉上滿是焦急與憂慮。

蘇軾在獄中度過了一百多天後,終於,在眾多大臣的求情下,蘇軾得以從輕發落。

走出監獄的那一刻,蘇軾望著天空,深深吸了一口氣。陽光刺痛了他的雙眼,卻也讓他感受到了久違的自由。

這一場無妄之災,讓蘇軾的內心飽受煎熬,走在被貶黃州的路上,蘇軾的心情複雜而沉重。未來的路充滿了未知,內心的信念如磐石般堅定,未曾有絲毫動搖。

蘇軾被貶黃州。初至黃州,生活的艱辛撲麵而來。政府給予的補貼微薄,幾乎難以維持生計。蘇軾豁達樂觀的心態,選擇了既來之則安之。

且看蘇軾在生活安排上儘顯智慧。他將銅錢串起來,高高地掛在房梁上。每日都會精心計劃,計算著一天、一個月該用多少錢。每當有節省下來的多餘錢財,他便會拿去與朋友相聚,切磋文學,交流心得。

正因他這種交友方式,整個黃州的百姓和官員都與他相處得很融洽,於是他的名聲越來越大。

他在黃州城東開墾了一片荒地,躬耕其中,並將此地命名為“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最新小说: 白日夢想屋 惡女為妃反派挫骨揚灰 我同時穿越諸天萬界 穿成庶女後我崩壞了劇情 狂龍在都陸楓紀雪雨 新婚夜當天變棄婦?不,我是你繼母 你科舉我種田,塑料夫妻闖荒年 重生後我成了霸總的白月光 笑我華夏無神?我開局覺醒億萬神 被逐出家族後,我天師的身份曝光了